前几日深夜,在专题里看到一篇文章。是昨天还是前天,有些模糊地记不真切。大致内容是,作者和抑郁症抗争了好多年,最后走出了梦魇,知晓了自己的生命怎样才是自我。文章从作者的学生时代讲到作者的婚姻生活,历经种种坎坷,之间的过程我不忍看得太细,仿佛能看到很多身边人的幻影,朦胧不清却又触手可及。只能大概的知道最后的结局是类似圆满的。我不能绝对地说圆满,人生总是有点缺憾才完美不是吗?能看得出来,作者现在比在病中好了许多。
今日,好友Y小姐对我说,她很难过。我有些担心,并大剌剌地不假思索就问了为什么。微信里Y小姐的状态一直是“对方正在输入”。之后发了一段话,又显示“对方已撤回一则消息”。这不免有些令人惴惴不安。Y小姐迟疑了很久,说,她大学最好的朋友过得很难受。聊了一会儿知道,Y小姐的大学同学状态不那么可控,言辞中显示着各种负面的情绪和无力的绝望。她问我,这时候能做些什么。我想了许久,将编辑过的话反复推敲,最后发给了她:“陪伴不干涉,过度的关心反而会加重坏的情形,监控她的行为,但不干涉她的思想。”我觉得这是我能想到最恰当最合理的相处方式。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话。那是我在实习时,一个朋友患了轻微的焦虑症。我很想通过自己做些什么去改善她的状态。过于的心急,于是就同实习单位的老师讲了这件事。老师刚开始很委婉,感叹着现在社会的年轻人心理素质还不够强大,接着又说着无关体己的话,告诉我,不要去帮助她,谁都帮不了她,除了她自己。我细想也是对的,心态的改变不是他人能轻易涉入的。于是我又问,那就这样子吗?老师来了一句“中肯”的建议,她说为了我好,还是跟这个朋友断绝来往,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要和这个朋友有任何关系,谁知道会不会伤害到除他之外的人,这种朋友是很可怕的,能有多远躲多远。诸如此类的话。老师在我眼里实际上一直是一个能说会道,很优秀的人。这个“中肯”的建议之后,她在我心里的人设崩盘。我甚至有些气愤,怎么可以这样?!怎么能够这样?!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似乎远离的不应该是老师口中的我的朋友,而是这一位“慈眉善目”“为我好”的老师。
我不能抵制对心理疾病患者有偏见的人,但是把他们当作会散播的定时炸弹的人,我真的很想抵制。我能理解对未知的恐惧,但是因为你个人的恐惧就否定了一类人的存在,我是真的不理解。就像两个陌生人之间,防备心会让两个人坐在相对较远的地方,不去深入了解也不打招呼,这是对陌生人的尊重。一定要像仇敌一样背道相驰?这是哪门子的素养和“为谁好”,说白了,自私呗,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说的好听。
我放了很多感情在人际交往上,不论是朋友还是同事,我觉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一个人的敌意确实是日积月累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