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高中选理科的缘故,对政治一科的学习不多,只是模糊的记得,应该是高一吧,政治老师提到“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就是是什么,方法论就是怎么办”,这句话一直牢牢钉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在思考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用“世界观”或“方法论”来思考之前的思考。
不知道大家刷短视频或看到网络上一些与自己三观不同的言论会有什么反应,我曾经也“路见不平一声吼”,甚至成为“喷子”。人都会多少带有一点正义感或助人情节,这是朴素而美好的世界观:我们心中总是认为世界应该是美好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得更多,懂得更多,看得更多呢,然后呢?原来我们的情绪是可以被利用的,各种评论是提高权重与关注的筹码,争论越多越好,流量的对于别有用心者如同某付宝到账的声音,大部分(自)媒体没有立场,只有利益。懂得了这一点,不就是新的世界观建立吗?然后呢?学会区分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那些信息是为了博取注意力;不要被外界随意撩拨情绪,毕竟情绪波动很浪费精力与时间。明白这些,避免大部分注意力被收割的方法论就有了。有时觉得不怪人家发家致富,别人下功夫去思考过大部分人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总结出了一套吸引人注意力的方法论。咱们刚学写作的时候不也有“标题党”那一套吗?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就取决于你的世界观了。
遇事抱怨不也是现实世界与心中世界观相冲突的外在表现吗?我们抱怨是因为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就像考试,你看到题目心中有一套类型题方法论自然不慌,抱怨是因为心中无粮。获得方法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抄作业——学习。我们普通人遇到的问题之前一定有人遇到过,所以抄就好了,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要是不想学习又想获得方法论,那你就要有能找到牛人帮你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者等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当然自己探索也是一种办法,如果你的世界观是你应该追求效率,那么这种方法论不适合你,如果你的世界观是你应该追求体验,那就勇敢去探索。
方法论不是纸上谈兵,是具体到“先插插头再按电源”的细节集合,如果方法论不够细致,是不具有可执行性的。你想遇事不生气,“深呼吸20下”比懂得三公斤道理都来得管用。我们总是以为懂事是追求世界观,具体一点的说法叫“看透本质”,然后呢?有一套可执行的方法论才能解决问题。
闲暇思考,记录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