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影》有感
中学时,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语文老师极力推荐说这是一篇传世美文,但这篇文章美在哪里,当时我实在不知。只是“父亲”的肥胖的、笨拙的背影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如今女儿也读初中了,即将学到《背影》这篇散文。出于好奇,我又把《背影》拿出重读,想解开儿时的疑惑。
文章就那样不紧不慢地叙述着,并无新奇之处。“父亲”很自然地要去给“儿子”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读到这里时,我的心砰地一下被击中了。朱自清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有时爱与恨就在一瞬间转化。父亲再也不是那个可以控制一切、安排一切的父亲,而是一位衰老、无助的父亲。父亲权威的形象轰然倒塌,朱自清的柔情一点点升起。
年少时的我也曾经轻狂过,关上了与母亲沟通的大门,以为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可以面对一切,可以把握未来。追逐流行、个性,至于学习、奋斗,那是书呆子的标签。基于我的这种认识,你就知道我与母亲的分歧有多大。
我依然如故,母亲依旧苦口婆心。我和母亲犹如两条平行的铁轨,似乎永远没有相交的时候。
改变这种状态的是一次购物。过程和《背影》中相似。母亲忙着讲价钱,我却总觉她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她终于讲定了价钱。母亲小心谨慎地解开上衣中间的一个扣子,右手插进衣服的内兜,掏了半天,掏出一坨皱巴巴的钱,都是零钱,有十元的,有五元的,有一元的,还有五毛一毛的。母亲从这一坨钱里费力地抽出一张,仔细捋平。再从一坨钱中抽出一张,仔细捋平。母亲就这样一张一张地找出三十八元,一张张捋平,交给店主,恳请她再仔细数数。说话时目光始终不肯离开那一沓皱巴巴的钱,生怕出了差错。
看到这个场景,我瞬间石化了,秋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格外刺眼,让我无处遁形。对我来说这一瞬间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我就站在那里,刚才满脸的得意僵化为满脸的羞愧。母亲每抽一次钱,我的心就如同被刀割一次,一刀又一刀,我理解了心如刀绞的含义了。那一坨皱巴巴的钱和母亲捋钱的动作一遍遍在脑海回放,给我心灵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突然醒悟,一个工薪阶层的孩子有什么资本追求流行,又有什么资本让母亲买单,有什么资本张扬个性,又有什么资本相信未来。
于是我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在闷热的夏夜,陪伴我的只有墙角等待捕食的壁虎。在漫长的冬夜,陪伴我的只有窗外呼啸的北风。孤独中体验充实,迷茫中寻找自信。当校园的梧桐树叶蓊郁的时候,我参加了高考,为了我,也为了母亲。
如今,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我不敢保证能给母亲什么,但我再也没让母亲为我担心,烦神,焦虑,伤心。
再次品读《背影》,我读懂了朱自清的眼泪,那也是我在奋斗的日子里暗自流下的眼泪。
2017年10月24日
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