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它的文学性(优美的文笔),艺术性(传神的描摹),故事性(动人的情节),哲理性(深邃的道理)……其中,写实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且还是深层次的、极能打动读者的一个因素。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因为文字的写实,引发读者共鸣,进而联想自身、联想生活、联想人生,给出了文本解读。
作为名著,《水浒传》有非常强的写实性。
比如林冲,被高俅如此欺负,却不敢冲冠一怒。这其实就是多数人面对权贵、面对自身前途时,极多顾虑下的真实举动。
再如鲁智深,确实是个做好事的活雷锋,但好心有好报吗?为救金翠莲,三拳打死郑屠,被迫逃亡跑路做了和尚;不容于五台山,再跑路到东京大相国寺;又因野猪林救林冲被高俅记恨,只能再跑路到二龙山落草为寇。这里没有渲染好心必有好报,有的只是好人处处受难。这就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现实中有多少人做了好事就一定能得到丰厚回报的?
再如青面兽杨志,拿着金银来京城贿赂高官。但赃官们只拿银子不办事。流落街头的杨志穷到售卖家传宝刀的地步了,还碰到牛二这样的地痞耍无赖,杀了牛二的杨志最后只能被判刑发配……
这些故事,让人不觉得是虚构,只觉得事情就是这个样子。这也正是一流作者的水平所在——让人难辨生活与艺术的真假。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又或者,这些作者是真懂生活,才能将故事描摹得如此活灵活现。
而晁盖与宋江的争斗(下称晁宋之争),也是《水浒》写实性极强的一个范例。以晁盖对宋江的态度变化为界,我们可以把晁宋之争划分为三个阶段。
1.敬重与感激
第一阶段是敬重和感激。主要体现在宋江上梁山前和初上梁山这一时段。
敬重,是因为宋江名头比晁盖响亮,江湖人无不尊称其为及时雨、呼保义,显然是一个令人值得敬重的好汉子。
感激,则是因为晁盖组织的“智取生辰纲”事发后,因着宋江及时传递消息,晁盖等人才得以逃上梁山。晁盖向来义气深重,这般救命大恩,自然非常感激宋江。
历经波折的宋江初上梁山,晁盖便极力推荐宋江做梁山之主。从晁盖的为人处世看,这个推让应该是真心的。
首先,宋江是晁盖的恩人,没有宋江的搭救,晁盖可能早被官府抓起来拷打个半死或是蹲大牢了、发配了甚至死翘翘了,何谈有今时今日?
其次,晁盖自己也明白,无论江湖声望还是人手势力,自己都略逊于宋江。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现实条件出发,晁盖都需要作出这个让贤的动作。
让我们美好地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时候宋江真的顺势做了梁山之主,或许能够避免后期双方的争斗。
但号称及时雨、呼保义的宋江怎么可能做出这么不要脸面的事情(从兄弟手里直接拿位子)?于是乎,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的宋江连呼“不敢”,表示坐第二把交椅已是众兄弟对自己的万分抬爱了!于是乎,晁盖这个老实人就真相信了宋江的推辞。
在晁盖的思想认识中就是:我觉得你配当老大,那就让贤于你,你当老大好了;既然你坚决推辞,那就说明你没这个心思,那我也就不再勉强,这事就此了结。
直爽的晁盖哪里知道,这场争斗在宋江这里才刚刚开始。
2.质疑和忌惮
第二阶段是质疑和忌惮。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在宋江主持下,梁山队伍打祝家庄、攻高唐州、破连环马、收拢三山聚义梁山等期间,晁盖终于意识到宋江有问题。
从一开始相信宋江到最终不信任,这是一个质疑的过程。质疑就是还不十分确定对方想干什么,是不是真的有某种动机?晁盖眼看着宋江带领梁山兄弟一仗仗打胜,收服许多新的兄弟,夺回更多粮草辎重……眼看着宋江威望日高,心腹手下大批聚拢,李逵、花荣等铁杆粉丝实力强大、话语权愈多,晁盖不能不质疑宋江是不是真的还甘心坐第二把交椅?
随着吴用倒戈向宋江,晁盖的质疑得到了证实(这也说明晁盖政治敏感性极差,确实不适合搞政治),连军师都投向宋江了,自己还是老大吗?哪有军师效忠老二的?很明显,这是老二想坐大啊!但这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已晚!吴用的倒戈,是晁盖这一派系的极大损失,是与宋江派系对弈中、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招输棋!
从政治手段上看,晁盖显然不是宋江的对手。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自称“吏道纯熟”倒也不假,就梁山而言,确实无人是其对手。
刚上梁山那会儿,宋江就提出原梁山头领居左,新来头领一律居右。这样的说法看似是尊重梁山元老们(新来的不要打乱人家原有的位次排名嘛),实则断了原梁山元老团的壮大发展。因为新进来的都居右嘛,于是后来新收的小弟都入宋江这个右边阵营。面对这个大隐患,晁盖就算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后续也应该做相应纠正才对,可惜晁盖什么都没有做,这是其一。
其二是宋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梁山“发展纲领”——吃饭靠抢。就是壮大自身后向周围的庄、府、州下手,也就是蚕食之法(像蚕吃桑叶一般,由近及远)。这比之前晁盖领导下的梁山要牛逼一些。之前顶多是劫掠过往客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等等,大家生存、生活保障不强,不少人应该有朝不保夕的担忧。自然,存在感也比较低。宋江上梁山后,积极扩充军备、厉兵秣马,随时都可以向周边下手,有了一定的进攻主动权。加之宋江屡屡带兵征战打胜仗,这就使得梁山出彩、大家有光,更加拥护宋江,而不是晁盖。
随着军师吴用倒戈,晁盖终于开始忌惮宋江——这个人对自己形成了威胁。正如梁山对周边地方的战略一样,宋江对付晁盖的办法,也是蚕食之法——吸纳新来的小弟,示好收拢原梁山人马,最后把军师吴用也拉拢过来,看你这个光杆司令还做得不?
虽然看清了形势,但政治能力极低的晁盖并没有想出应对之法。何况,连吴用都跑了,那就是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了呀!虽然原梁山人马倒是忠心耿耿,但都是耿直汉子,哪里懂得这些道道?更何况,看似不利梁山的事情人家宋江可是一件也没有做呀,反倒功劳立了一大堆,为梁山收服很多新小弟、夺得如山般的粮草,极大提升了所有人的待遇,你却要跳出来跟宋江玩命?这这这……,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晁盖很郁闷,无计可施,偌大梁山,该找谁聊聊呢?
向吴用问问计?人家都投靠宋江了,怎能问这个叛徒!和公孙胜诉诉苦?这家伙两边不靠站中间,说了也白说!跟林教头打打感情牌?这倒可以,但没有卵用,林教头打仗可以,谋划也不在行呀!何况,宋江也正极力拉拢林教头呢,也不知林教头究竟意下如何!与刘唐、三阮、杜千、宋万、白胜等说说?这些人忠诚度倒可以,但都是鲁莽汉子啊,让他们来操作权力更迭这类高难度勾心斗角的大戏,实在是为难了他们!说不准还啥也没干呢就会搞得全梁山流言蜚语四起,到那时可真就面上无光、下不了台了!
应该说,在很多个夜里,晁盖这位梁山大哥心中有苦说不出,过得相当苦闷!
3.反感和暴怒
第三阶段是反感和暴怒。
随着宋江在梁山上的地位日益稳固,言行之间自然就流露出自己的权威,这主要体现在对梁山事务的处理决断上。尤其是在没有和晁盖进行任何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直接在梁山菊花会上提出了招安的主张。
这让晁盖对宋江发生了反感。忌惮是内心里害怕中带着提防;但反感就是已经压抑不住内心的排斥,要形之于脸色、言语乃至作出一定行动。
如果说之前宋江的种种行为做法尚且还在晁盖的可承受之内,那么招安这事就足以让晁盖重新审视宋江——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究竟想干什么?
对晁盖来说,招安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既然当初上得梁山来,那就意味着和朝廷一刀两断。否则,之前好好的地主富户不当,跑上梁山闹着玩来了?
晁盖虽然缺乏政治远略和手段,但对朝廷的黑暗还是有着深刻认识和基本判断的——那个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只知欺压良善的朝廷怎么能靠得住?怎么就成为众兄弟的出路和前途了?
看到多数兄弟拥护宋江的决定,晁盖应该也反思过:向来高明的宋江,这个招安主意还是一如既往的正确英明吗?自己又错了吗……
但直觉告诉晁盖,朝廷靠不住!这些兄弟究竟是怎么了?都忘却了昔日朝廷的诸般不是了吗?看着多数兄弟沉迷在对宋江的疯狂崇拜之中,晁盖预感到,不仅自己对宋江失控了;可怕的是梁山似乎也正走向失控。
宋江啊宋江,这么多兄弟!这偌大梁上基业!我不会由着你的性子来的!如果说仅是权力的争斗尚能让晁盖容忍宋江的话,那么宋江的招安主张便是突破了晁盖的底线。这属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根本性问题。这也是晁盖临死也不愿将权力交与宋江的真正原因。
让晁盖暴怒、以致引发晁盖死亡的导火索是一匹马。这匹名为照夜玉狮子马被金国王子寄在枪竿岭下、被金毛犬段景住盗来本欲进献给宋江的。但经过曾头市的时候,马被强夺、段景住本人被辱骂,逃脱后直奔梁山来找靠山。
晁盖一直没有想出对付宋江的办法,看到宋江靠领军打仗、抢夺粮草来凝聚人心、巩固地位,就想有样学样,也想通过带领众兄弟大干几场来讨回“场子”,巩固捍卫一下梁山一哥的地位。听段景住哭诉了曾头市的所作所为后,正中晁盖下怀,于是乎要领兵出战灭了曾头市,谁阻挡出兵都不好使!这其实就是给宋江看!
央视版在这个情节上做了改编处理,事情就变得更奇葩了!段景住盗宝马进献是为了上梁山,但说这马要送给宋江(原著便是如此),这摆明了梁山就是宋江的嘛!你把晁盖放在什么位置?这是其一。
其二,央视版将情节改编为以刘唐为首的几位兄弟和段景住一起搞来这匹马,但马被夺走、人被打伤!大家都知道,这刘唐是晁盖的人。这这这……晁盖的人因为这马被打伤,但这马却不是送给晁盖的!或者说,送给宋江的马,晁盖的人还被打伤了。这让晁盖怎么忍得?
其三是晁盖叫嚣着要立即灭了曾头市,宋江极力劝阻说当前天气、时机等不宜。闷气睡不着的晁盖去看望刘唐,发现宋江正在给刘唐上药(这说明宋江确实有手段)。这这这……墙脚还能挖得再明显一点吗?就不能叫上晁盖一起来吗?至此,晁盖岂能不暴怒?
这个时候晁盖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对宋江此人彻底死心!这波操作、这般手段,兄弟?不再是了!
随着与宋江决裂,晁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接下来的曾头市之战中,中毒箭身亡!
4.经验和教训
其实,一直以来,在晁盖与宋江的交往中,宋江始终占着主动。无论情感上,还是策略上,宋江始终没有把晁盖真正当作老大。
这是晁盖的悲哀!
前期,一腔热血,总以为是肝胆相照的兄弟;中期,发现有问题,但无手段,不会争,也争不过;后期,决裂,怒而争,但然并卵,还落个身死的下场。这和现实中许多故事的情节何其相似!
初始懵懂,总以为人间遍地真情,轻易付出自己的善良;但日久见人心,越来越发现形势不符预期,才觉得问题存在,但一时又拿不出应对之策,只有各种局促和不顺;最后发现忍让无法解决问题,怒而一争,结果玩完!
但我们也常说,不要欺负老实人!不要辜负别人对你的善良!试看宋江结局,就知道苍天又饶过谁?
所以,交友不交黑宋江,做人不能太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