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天来读《暗时间》,首先是通过目录来清楚这本书的整体结构,这本书分为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命名为暗时间,在此部分作者主要是阐述了他自己对于工作和生活的一些观察与总结。其中内容包括:
1.暗时间:这一节作者提出的观点是,能够利用暗时间的人会比别人多出一大段时间来。那么我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时间算是暗时间呢?为什么说利用了这个所谓的暗时间就会比别人多一大段时间来,有依据吗?如果有依据,要怎么去实践呢?
2.设计你的进度条:这一节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做一件事情总是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当我们不能明确我们以何种方式以及何时到达终点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那么这个时候,设计进度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一点我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确实应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为自己设计进度条,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现在处在什么位置,应该做什么,还差多久能做到,这样我们也就不会迷茫了。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设计我们的进度条呢?
3.如何有效的记忆和学习:在这一节作者的观点是,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是取决于你储存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当你需要运用一个知识时,你能否把他们调用出来。这才是真正对你有用的知识。这对我是非常有启发的,因为我们在脑海里储存了那么多知识,看似知识很丰富,但实际运用起来却捉襟见肘。这说明我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方式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一节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如何去学习知识才能做到想要运用它就能把它调出来呢?
4.学习密度于专注力: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作者把他们写到一章可能有他的目的和想法。这两个问题都是比较大的话题,在一个小结应该是很难讲清楚的,希望作者是把他们的精髓拎出来讲了。他在目录中提到的观点是,做一件事情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深处强烈的热忱,也即“追求”,这种热忱能激发一个人表层和深层的意识,从而全身心的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这个是没错的,但是这里没有提到学习密度的概念,后面需要再看看。对于这一节,我的问题是,第一,要如何才能有这种作者所言的追求?第二,作者的学习密度指什么?
5.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这一节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当你比别人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多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种差别是巨大的。这个观点很好,也很有冲击力,花一些时间去看未来的趋势,会让你知道你应该怎样去投资未来,比如,当你在过去十年,看到国内金融市场和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而选择这两个行业深耕发展的话,你现在过得比学机械的学生好的概率会很大。所以,我们以现在为基础,着眼未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会比短视的只盯着眼前要好得多。关于这一节,我想提出的问题是,第一,作者有哪些好习惯值得我学习,我又怎么学呢?第二,我要如何去预测未来的趋势呢?
6.我在南大的七年:这一节应该是作者对校园生活的一个回顾总结,可以选择性的看看。
第二部分作者命名为思维改变生活,这一部分作者主要阐述我们思维中的一些误区以及如何改正。其中内容包括:
1.逃出你的肖申克:这一节可能是全书内容最长的一节,在这一节,作者阐述了多个观点。其一,作者注意到,当我们的情绪系统对某件事情感觉良好时,我们往往就很少再去考虑事情的另一面,然后马上就去着手做这件事情。而这,往往就是失败的起源。这个说法至少看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对于事物的思考常常是非常片面的,特别是情绪良好时,更是容易拍脑袋决定事情。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或者说,怎么样训练自己具备全面思考的能力以及全面思考的习惯呢?其二,我们对于未来的收益和惩罚都估计不足,这让我们大多时候都只根据眼前的利益来做决策,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决策方面的短视。这个观点提醒了我,不仅要看眼前,更要把眼光放长远,要珍惜当下,但不能只计较一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问题是,如何具备这种思维呢?其三,理智与情感,作者在这里举了两个小例子来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没有分清自己的理智与情感的,我们太多时候被情感所左右而致使理智被淹没。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呢?
2.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观点是,当你把你脑海中的观点用文字写下之后,这个观点就从你的脑海中下载到了工具上,你的内存就被释放了,你就可以用这个内存去思考你的这个观点了。这个观点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书写的好书不止于此,书写最大的好处,在于他是经过了你自己的思维加工,把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因为你能够写的下来,将来能被运用的机率也大大提高了。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用最简单直白的让小学生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建立在你对这个观点的充分的理解去前提下,建立在你已经对它的本质了解的前提下。
3.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这一节的观点和上一节基本是一脉相承,博客的作用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可以给大家都能阅览的书写平台,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书写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因为观点一旦写出来了,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理解了,当你写一个观点的时候觉得不通透,觉得总是卡壳,就说明你其实对某一个概念还并没有理解,你自己还没有理解到它的本质,也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真正理解本质后的观点。而博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把你的思想暴露给了所有人,大家都可以对你的观点进行指正,从而为你提供改正的方向。
4.我不想与我不能:这一节作者主要想表明,遇到事情首先的态度不是给自己找理由,而是要想办法。不要一开始就找一堆借口推脱,这没有任何助益。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办法,去想怎么能,而不是想为什么不能。问题是,如何转变自己的这种遇事找理由的思维呢?
5.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作者在这一节中提出了一个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冲击力的观点,他说,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跑道,当你遇到障碍总是选择绕过,那你最终会发现,你根本就无法再解决障碍,而只能越过障碍。如果你在人生中的多数时候都选择绕过障碍而不是解决障碍,那你虽然表面上看跑得比搬开障碍的人跑得快,但是当别人解决了一个有一个障碍的时候,他以后碰到障碍就能直接通过,而你只能不断绕过。他有方法,有能力,而你却只有绕过的方式。这其实告诉我们,遇到障碍,首先不是想到要绕过,要先想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去解决,如果值得,就去解决,而不是绕过。如果不值得,再绕过它。问题是,第一,如何判断障碍值不值得被解决。第二,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6.什么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这里作者说到,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学历,IQ,技术,而在于你身上有没有别人没有的独特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这一点其实我没有特别好的理解,对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确实还没有特别好的理解。这里我要提出问题,什么是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呢?
第三部分作者命名为跟波利亚学解题,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来展开。
1.跟波利亚学解题:这一节作者提到一个现象:当我们总结我们以往做过的最有意义题目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解决过程中,没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点,但是那个最关键的,事关成败的知识点我们就是想不到。那么我就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想不到呢?我们要怎样才能想到呢?
2.锤子和钉子:这一节作者试图说明,当我们学会了某项工具时,我们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倾注了很多的情感,所以我们总是倾向于使用它。但是任何工具都是有它的适用场景和适用范围的,所以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拿出适当的工具,而不是在任何场景都只想着拿出自己擅长的那个工具。问题在于,如何分辨在什么场景运用什么工具呢?
3.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这一节是对上一节概念的具体举例,对于程序员来说,语言就是工具,而如果程序员越是熟悉一门语言,他也就越喜欢用这个语言作为工具去解决问题,常常忽略了更适用的语言,这也带来了问题,就是有时候并不适合用这门语言来解决的问题也习惯性的用它来解决,就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问题是,如何分辨哪门语言更适合于哪个场景呢?
4.知其所以然 这一节的观点是,我们要的不是只知道它是什么,更要了解它是为什么发生的?要知道它产生的原理是什么?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知其所以然呢?
5.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呢?此节作者提了四个问题,归纳起来,问题就是,我们去了解其所以然的必要性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他背后的原理,为什么要去了解他的逻辑性?如何确定有没有更好的原理?
后面的永恒的金色对角线以及数学之美作者并没有给出观点,读到的时候再去理解。
目前对于目录的结构以及内容的理解就是这些,总结出的一些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在书中去找到答案。
201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