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今日的共读,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是否做了太多的“面子工程”?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到底有多少是有效的?又有多少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活动呢?
其根源在于我们混淆了几种小组活动的概念。今日介绍了三种小组活动,分别是:小组讨论、小组对话和小组合作。拆开来看我们要理解的是讨论、对话还有合作。
讨论,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王博士在书中指出,小组讨论对人数没有限制,它适用于教师提出的一个主题或问题,由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就自己想到的“答案”提出个人说明。这么一看,好像我们设置的课堂活动也是如此,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但为什么效果却惨不忍睹呢?那是因为设置课堂活动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深入理解某一概念性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判定有多少学生理解了或者说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看似激烈的小组讨论,实则是不经推敲的“面子活动”。想要确保小组讨论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一定要关注三点: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和小组总结汇总。现在再来回想一下,我们那些无效的小组讨论是不是潦草的让小组代表总结性给出结论就结束了呢?我们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呢?是否确保了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能说结论呢?那些少数的有想法但摇摆不定的学生是否被大多数人同化,然后隐藏自己的表达了呢?
我们再来看对话。对话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文中指出小组对话是所有参与者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交谈,它是聚焦的、深化的,适合用于针对概念进行深度探索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小组对话,我们都应关注是否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以及小组总结汇总。
最后我们来看合作。合作是指共同创作,共同从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联合作战或操作。小组合作涉及动手操作,由教师指派小组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例如陈蕾老师在共读分享中提到的组织学生进行的“福州一日游线路设计”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包含了多项细节,必须由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在动手解决问题前,小组必须先解析工作内涵、切分工作细项、指派每一个人分摊的工作、规划工作流程,然后依照规划执行。此次活动中,有统领核心工作的总经理、配合总经理完成决策的副总经理、绘制线路图的宣传策划、整理文字材料的文案、负责拍摄照片的摄像以及介绍旅游线路的导游等等。
所以,无论我们采用哪种小组活动,最终的目标主体是学生,带着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和小组总结汇总这三点去设计我们的小组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