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三位王:周庄王姬佗
一、生在王室,不逢时
周庄王姬佗,生在东周初期的王室,却赶上了王室最狼狈的年代。
他爹周桓王与郑国展开战斗,在战斗中,他被人家射出的一箭射中了肩膀,如此一来,就连天子应有的威风也丧失殆尽了。
姬佗从小看着老爹在位时的窝囊样儿,心里大概也不太好受。
他虽说是长子,不过继位这件事,并不稳妥——他的爹格外偏爱小儿子王子克,并且还让重要的重臣周公黑肩,在暗地里支持小儿子上位。
姬佗从小就在这种,暗流涌动的王室里长大,日子过得,并不踏实。
二、继位之路:躲过暗箭,坐上王位
周桓王去世之后,姬佗凭借着嫡长子这一身份,十分艰难地登上了王位。然而尚未将那个位置坐得安稳,便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心翼翼地去应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类麻烦。
果然三年后周公黑肩真动了手,打算把王子克扶上位。
姬佗运气甚佳,提前便察觉到了这一事情,紧接着反手便将周公黑肩给诛杀了,那王子克惊恐万分,连夜奔往燕国。
这场叛乱,虽然被压下去了,但是王室内部的信任,也彻底地崩了。姬佗这王位,算是靠着,一些运气以及那股狠劲儿给保住的。
三、当了十五年王,干了啥?
姬佗当了十五年周天子,干的事儿不多,能说得出口的也就是平定了王子克的叛乱。
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看戏——诸侯们打得火热得不得了,他连插手的那份力气都欠缺着。
鲁桓公遭齐国国君谋害,按理讲天子本应出面主持公正。不过姬佗仅敢在嘴上“嘟嘟囔囔”两句甚至连个使者都不敢差遣出去。
郑国之国君更替频繁,齐国将纪国予以吞并。对于此等重大之事,他连稍作表态都不敢,仅能佯装未曾看见。
王室的威信,就这么一点一点被他耗光了,
四、王室衰落,诸侯乱斗
姬佗在当政的时候,周王室的威望低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程度。那些诸侯想打谁就打谁,想吞并哪个国家就直接出兵,压根儿就没人把这位天子放在心上。齐国把纪国给灭了,郑国陷入了内部争斗,鲁国的国君被杀害了,就连他身边的臣子都不敢起来反抗。
看到这一切,姬佗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这个天子,实际上就是个只有虚名的摆设罢了。王室的财政情况越来越差,连维持最基本的礼仪都变得特别困难,更别说是去管束那些诸侯了。
五、病死还是老死?没人关心?
公元前682年,姬佗去世了。史书里没清楚地记载,他的死因,多半是因病而死的,也可能是自然老去的。在那个时候,这件事没引发多大的风波,——诸侯们在忙着打仗,王室成员一门心思想着权力的争夺。又有谁会真的去留意,一位没有实际权力的天子的离世呢?他的离世,仿佛一块石头,掉进池塘,连一点波纹都未泛起。
六、儿子接班,王室继续衰
姬佗一死,他儿子姬胡齐接了班,就是周僖王。这位新天子也没啥本事,王室继续往下掉。
这时候的周天子,已经成了诸侯争霸时的“吉祥物”——谁想当霸主,就来打个招呼,说几句“尊王攘夷”的场面话,至于听不听他的,那就看心情了。
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姬佗此人,说好听些呢,是“守成之君”;说难听些呢,就是“混日子的天子”。他略有几分小聪明,能够保住自身的王位,不过却没有能力去扭转王室衰落的大趋势。
他在对内方面,能够杀掉叛臣,可却不敢全面整顿王室内部的混乱局面;在对外方面,想要维持天子的威信,却连最基础的诸侯事务都无法插手。他的统治,恰似东周王室的一根蜡烛,虽尚未熄灭,但其火苗已然微弱得令人怜悯。
八、时代抛弃了他,他也没抓住机会
姬佗的悲剧,不在于他个人有多么的不堪,而是在于他恰逢其错地生在了那个时代。
周王室的衰落,乃是大势所趋,不过他却也未能抓住那最后的机会。
如果他能够趁着平定“王子克之乱”的这股势头,稍微地把王室内部的秩序进行一番整顿,抑或是在诸侯之间找寻到一些存在感,这样王室的处境或许就不会那般糟糕了。
可惜他选择了最省事的做法——得过且过,他的统治,如同一面镜子般,清晰地照出了,东周王室,完全、彻底失去实权的,这一整个过程。
他不是昏君,但也不是明君,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往前走的普通人罢了。
九、宫廷的阴影:王子克之乱的深层影响
王子克的叛乱虽然被平息,但其带来的影响,绝非只是一场未成功的政(bian)那样单纯。
这场叛乱,暴露了王室内部的分裂,重臣可以因为“先王的私愿”,挑战现君的权威,嫡长子继承制的严肃性,被彻底削弱。
姬佗虽杀了周公黑肩,不过并未借由此机将王室内部的隐患彻底清除,反倒使余下的大臣们对他愈发心存猜忌。
这种内部的不信任感,让周王室的核心权力,进一步地收缩。姬佗的统治,更像是在一群,随时都有可能背叛的臣子中间,艰难地维持着平衡。
十、诸侯的崛起:王室权威的进一步瓦解
姬佗在位期间,诸侯之间的战争,以及兼并的情况,愈演愈烈。齐国灭掉了纪国,郑国的国君,历经数次更替,鲁国的国君,更是遭受到他国的谋害。
在这些事件里,周王室的反应一直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即嘴上不停地说着几句谴责的话语,不过却丝毫不敢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这种软弱的姿态,让诸侯们,彻底看清了,王室的虚实。
他们不再把天子当作重要之事,反而开始以自身的利益作为中心,彼此之间相互攻伐。
姬佗的“不作为”,实际上是在默认诸侯的崛起,加速了王室权威的瓦解。
十一、百姓的困境:动荡时代的牺牲品
虽则史料内未予详尽载录姬佗在位之时百姓的生活情状,不过从诸侯之间的战事以及王室的式微,便可揣度出,百姓的时日并非顺遂,过得并不轻松愉快。
王室的财政出现了困难,这使得赋税得以进一步加重,与此同时诸侯之间的战争,更是让百姓处于哪种流离失所的艰难境地。
郑国的内乱,以及齐国的扩张,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是数量众多的百姓经历了流血与做出了牺牲。
姬佗作为名义上的天子,既没有能力,去保护百姓,也没有意愿,去改善他们的处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周的社会秩序,一步步地崩溃。
十二、历史的注脚:姬佗的“无作为”与东周的宿命
姬佗的执政,映照出东周王室走向衰微的一个典型阶段。
他的“无作为”,并非完全源自个人的平庸,而是那个时代,没有给周天子“有所作为”的空间。
诸侯势力,不断地壮大,王室呢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再者加上内部派(xi)纷争,也是不断地发生。在这诸多的压力之下,姬佗也仅仅只能成为一个,勉强去维持局面的君王。
他的历史价值,不在于个人的作为,而在于他的统治时期成为春秋争霸时代到来的“注脚”——王室的虚弱,最终为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主政(zhi)提供了土壤。
十三、一个被时代裹挟的天子
周庄王姬佗,是一个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往前推进的普通人。他既不是昏聩之君,也不是贤能之君,而是一个在错误的时代里,试图去维持当下状况的“守成之君”。他的统治,平平常常,却深刻地反映出东周王室权威的完全丧失。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周本纪》《左传》《春秋》《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 《国语》 《东周列国志》 《通志·周纪》《太平御览》 《古本竹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