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推送来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的公众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d8S3u_0Krx55Po_QeW_iPg,文章里有摘自黄玉峰教授对语文学习中的看法《不要盲目反对语文教学中的“背诵”和“记忆》,这引起我的共鸣。
我想到小学时候,不懂教学的妈妈突然有一天跟我说:“读书就是要大量背书,这假期里,你把六年上的语文课文全背了。不背的话,就不给你交学费。”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暑假有的是煎熬,也忘记自己是怎么在交学费的前天,终于把整本语文书的课文全背下来。说实在的,早已忘记大多课文,唯独记得《武松打虎》这篇课文,特别是
“仰身躺下……一只眼睛上翘,额头白色的大虫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这一段描写,每次想起,这打虎场面如同视频回话似的清晰在头脑闪现出来。
另外就是在小升初的复习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竟然把《成语字典》里的成语抄一遍,依稀记得是用了好几本三百格。不过说也奇怪,在后面的学习中,尽管有时忘记了好多成语,可是每做题时遇到似乎陌生的成语,能猜想对它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语感”。
因此,学习语文是离不开“背诵”和“记忆”。我们有时老吐槽学生的词汇量不丰富,写作语言干巴巴,也知道是学生积累不够的原因。我认为更多的是不是先教许多技法,而是让他们多读名家名篇、经典作品。读书了,脑子里存货多了,自然就有“感觉”,其实,这就是“背诵”与“记忆”,这其中离不开“脑记”和“笔记”,先积累才能有后期的运用和创新。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所挑选,并不是所有文章都得去记诵,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去引导学生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