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5年毕业,当年就来到了新疆,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我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
我出生于山西的一个小县城,生活普普通通,可是我从小就感觉,自己一定是不一样的那一个,至于父亲生意失败,母亲从教师转为工人这些事情,至于我把姐姐弟弟当作别人的孩子这些事情,成了我小小年纪时小小手中握紧的证据,我不一样的证据。
别人家的孩子想留在父母身边,我总是想着往外跑,跑的越远越好,离开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到一个没有人知道我的地方去。
你说奇怪不奇怪,高中成绩不好,怎么学就是学不明白,数学物理一塌糊涂,上了大学后,仿佛任督二脉被打通了一样,怎么学怎么舒服,怎么学怎么顺畅,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拿到了不少奖学金。
可是不够啊,内心越来越空虚。图书馆是频繁在跑着,书却是读不到点子上,每天就抱着《红楼梦》,研究里面的建筑史、色彩学,还要拉着朋友跑到大观园去印证什么是抄手游廊,什么是凤尾吟吟。第二学位也在学着,别人周末西单国贸,我周末画人体,去大红门买面料。兼职也在做着,坐公交1个半小时去超市做瓜子促销,一站就是八小时,一袋都卖不出去,可是这份工作按天算,一天100。恋爱也在谈着,就谈了一个,一个月时间,分了。
大学生涯,一下子到了尾声,我看着同学们晚上在教室里挑灯夜战,要考研的,要出国的,要参军的,目标明确,我不知所措,觉得应该干点什么,好显得自己目标明确。
我决定考研了,考北京电影学院编剧,我喜欢写东西,我实在想不到什么更好的目标能在这个阶段填补我的空虚。
于是,大家都在做高数和物理化学试卷的时候,我在图书馆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看伦勃朗的画册,看苏牧的《荣誉》,在电教室看《鸟人》和《教父》。宿舍人看我晚上还翻着书在电脑上看电影,实在是不理解到底我在干什么。
我需要去做这么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地去做。
那一年我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场出来的时候,很自信地给我母亲打了个电话,“一定考上了”,我在试卷上洋洋洒洒地写了5000字的剧本,可是我忘了,除了必备的艺术和电影知识,我没上过一节专业辅导课,我甚至于连剧本的写作格式都不清楚。年轻的我以为可以靠什么情怀,真诚,现在想想幼稚的厉害。
离初试差了2分,我还挺开心的。
6月12号毕业大会一开,大家各奔东西,我去干什么呢。
我在北京晃荡着,去朋友入职的化验室去应聘了。
出门在大院里踩空了的虫子的壳的时候,电话响起来了:“同学,前段时间你报名的南疆那个项目你还想不想去了?”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