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彭小六老师发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为什么我没有加李笑来老师的微信》,看完之后,依然觉得是一篇好文,但我没有点击爱心,“表示喜欢”收藏这篇文章,并不是文章的内容对我来说有多大的启发,而是通过这篇文章,我收获了其它的思考。
这篇全文通过一个参观兵马俑发现的现象情节引入,富有故事性,然后说到自己受邀参加李笑来老师的活动,本来是可以主动邀请加微信的,一个“我现在对他来说有什么价值”成为了转折点。
最后,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是:
①先让自己成为对他有用的人;
②成为对他人有用,那就是得先学会让自己有价值,而这个过程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人脉也好,学习也好,写作也好,那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文章还引用了《写出我心》这本书提到的一个学习方式【中断】,即看似学习的过程似有停顿,但大脑却是一直在运转积累的,是一个慢慢发酵成熟的过程。
如上,小六老师新文的大致内容已然了解,而我却在读这篇文章时,思考出了以下的新收获。
01 标题永远是一篇可以被打开的关键点
首先,文章标题中用了疑问句,为什么?
我大概粗略看了一下彭小六老师的简文,大部分的文章用的句式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种可以调动广大用户好奇的句式。
其次,他要加的微信好友,为什么是要李笑来,而不是别的什么张三?
因为李笑来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也都看过他的书《和时间做朋友》包括我自己也看过,因此,借用这个人名,除了关注彭小六的人会打开看之外,知道李笑来的人也会打开看,这就发生了叠加效应,效果肯定是1+1≥2。
02 文章的核心思想永远只有一个
首先,因为他的文章打破了大家固有的思维模式,正常出牌应该是:我为什么要加他的微信?而他却是走相反的路子,告诉你,我为什么不加?
其次,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围绕着“我为什么没有加”这个话题去延伸,最后无非是想要传达一种人脉认知观点,即“我得对他人有价值”,这个人脉才有意义。
就是这个主题贯穿了全文1375个字,让明眼人一看就看明白了,理解了,于是就喜欢了。
所以,事实证明,大家都喜欢自己能看得懂的,少有人会选择挑战那些深奥苦涩难懂的文章,并且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一个就够了,不需要太多,正如同吃饭一样,8分饱就是最合适的,等读者知识饥饿时,再抛出一个主题,如此反复,才会有像新闻联播那样的故事可以看。
03 加个好友,为什么小六老师不加都这么有理由?
更因为加的对象是李笑来老师,哪怕不说话不冒泡,就看看大神在朋友圈都干啥?
这么心动的理由都能让彭小六老师直接拒绝了加微信好友,的确是很让人吃惊。
但他不加的理由并不说“哥就是这么有个性,哥就不想加好友”,而是引用了《写出我心》这本书里的知识点,用“好有道理”的理由告诉你:
加好友还不是时候,得先学会沉淀,让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
然后自然的引导读者去研究并学会习得书中所提到的【中断】学习方法,这不拒绝的理由都显得有水平了。
简而言之,要拒绝,别太苍白无力,要想有说服力,那就得是水平的拒绝,水平哪里来?多读书,多学习,自然能讲得出有水平的拒绝理由。
04 你的人脉价值有高有低,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成为一个人脉。
虽然彭小六老师没有加李笑来老师的微信好友,但不可否认的是,彭小六受邀参加了李笑来老师的活动,说明他对李笑来而言已经具有一定的人脉利用价值水平了。
并且,小六老师还在不断继续的努力学习中,更说明这个人脉是一个绩优股,价值正在不断的上升。
准确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人脉,只不过价值有高有底,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差别,越有质的人群,我们需要的人脉利用价值要越高。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说,刻意练习最好是有能指导并帮助你的人,这个人各方面都在你之上,说简单点,且称之为“标杆”,那你的目标就是要朝着这个标杆靠近,争取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标杆。
所以,我们得好好的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标杆?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②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标杆有那些?即你目标是希望自己能和谁有联结?
③靠近近这些标杆你需要做什么努力?即你目前的自己对那些人来说有价值?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回答以上问题,你需要认知自己,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来认知自己。
好吧,写这篇文章完全是看到了小六老师今天的更文有感而发,最终总结四个点:
①学会写一个好的标题,你需要多读书学习。
②学会在文章中把握一个核心观点,你需要多读书学习。
③学会用文化方式的方式拒绝,你需要多读书学习。
④要想对别人来说有价值,你需要多读书学习。
总之,没有读书和学习解决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