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鸭子的孩子会拽腚。
--俗语。
01
人们常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折射了父母的素质,当孩子咿呀学语的时,是一张白纸,成长为什么样,都与父母早期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密切关联。
看到一方的行为,另一方的举止,基本就能想象出来。当家长的温柔善良、和蔼可亲,他的孩子也会知书达理、平易近人。这家孩子脾气火爆,胡搅蛮缠,那他的父母可能是一点就炸,蛮不讲理的。
我的发小,就叫他涛吧,他完美的证实了上面的话。
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好吃懒做家里很穷,到了四十多岁才娶了一个云南姑娘,生了他。可是,他父亲却经常打老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打老婆的借口。在他六岁的时候,忍无可忍的母亲扔下他们爷俩离开了,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涛和父亲相依为命,转眼间就到了弱冠之年,他虽然没有怎么读书,也算能吃苦,多少攒了点钱。也找了个不错的女孩做老婆。
找了对象不到一年,立马就原形毕露。变得和自己父亲一样的好吃懒做,一年365天有200天赖在床上玩手机,实在揭不开锅,才出去打几天零工。
随着他孩子出生,整个家庭的开支越来越多,他却还是在床上玩手机,面对老婆的埋怨,他选择打老婆。在孩子四岁的时候,她的老婆也带着孩子走了。只剩下他和父亲在家,成为全村的笑柄。
02
有发笑小的前车之鉴,我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很大出息,却希望孩子成为越过龙门的锦鲤。
可我发现,这个有些难。
有一次接孩子放学,幼儿园的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你孩子吃饭时,要求看电视或者手机。不然就不好好吃饭。希望家长配合一起矫正这个坏习惯。
回到家,尽量按学到的育儿知识,“不要拿大人的架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我用自认为最认真最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吃饭看电视是不对的,这样,饭吃的也不香,电视也看不到心里去,不好,需要改正。
可孩子却反问,“爸爸为什么可以边吃边看。就因为我是小孩吗?爸爸没有妈妈爱我!”
我被孩子问到哑口无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去要求自孩子,我也不敢再提这件事情,只能听之任之。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她们娘俩的秘密—-两个人竟然瞒着我,一人一部手机玩“吃鸡”游戏,还真是“上阵母子兵”!
我回家的时候,她们娘俩正窝在沙发里和队友对骂。五岁的孩子,骂起人来竟然如此溜!幼稚童音版的泼妇骂街,让我心中感慨万千。我多么希望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幻觉,可明显不是。
那一夜,一向能吃能睡的我竟然失眠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一直在想着一句话,爸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经过一夜思考,我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和妻子身上,经过和妻子商议,我们决定从头开始学着做父母。
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坏习惯也不会一日消除。
对于孩子,我采取“以身作则,打成一片”的八字方针。
我们互相监督,吃饭时绝不玩手机或者看电视,平时也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做游戏,减少他对手机地依赖。我也尽量学着看书,学习,不再玩手机。
每次休息,我都会带着孩子去附近爬山,野炊。随着时间流逝,全家人都已经习惯不玩手机,而孩子的变化最大,他不再吵着闹着的玩手机,更多的是和我一起看书,听故事。而且幼儿园老师也反应。孩子有明显进步。听到自己孩子被夸奖、认可,做父母的谁不高兴。
03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融化在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第一课。而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期最长,不能辞职的老师。
回到文章开头,孩子折射了我们的素质。孩子犯了错,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
孩子不听我们怎么说,只看我们怎么做。想要改变孩子就要先改变自己。孩子是一面最真实最坦诚的镜子,想知道我们平时怎么样,看看孩子的日常行为就知道了。
我们对孩子的爱,用自己的世界观去看,绝对是百分之百的!可问题就在于,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孩子自己的世界观?他们怎么看我们呢?这些,高高在上我们没有想过?
反而是孩子,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认同感,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把我们包在他们的城堡里。我们就像一个威武的将军,站在城头上,不断地对自己孩子发号施令。做着或完美或焦虑的梦,全然不顾孩子的世界早已一边荒芜。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少有家长认为自己是错的,这这个想法恰恰就是错的。
我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和自己一样,所以我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孩子。
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