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他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时候。
2003年4月1日傍晚,
张国荣从文华酒店24楼一纵而下。
他飞下来的时候,
看起来就像一只大鸟。
从24楼到一楼的水泥路面,
这只白色大鸟,
用46年一晃而过。
跳楼之前,
张国荣向服务员索要了一张纸,
留下了一封50余字的遗书:
Depression!!
多谢各位朋友
多谢麦列菲菲教授
我一年来好辛苦
不能再忍受
多谢唐唐
多谢家人
多谢肥姐
我一生无做坏事
为何会这样???
——Leslie
但看过张国荣遗书的人说,
“这封遗书并不是真迹。
第一,纸张有错。
真迹是用单行纸写的,而非白纸。
第二,断行有错。
真迹是一段话写到底,
而不是一句话写一行。
第三,名字有错。
真迹写的是‘多谢唐先生’,
张国荣从不以‘唐唐’称呼唐鹤德。
第四,结尾有错。
真迹写的是‘为何这样’,
而不是‘为何会这样’。
第五,签名有错。
真迹根本就没有签名。”
尽管指出了五个错误,
但也说明内容其实大致差不多。
最让人惊心的是最后一句反问:
我一生无做坏事,为何这样?
哥哥到底在反问什么?
他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结束一生?
哥哥为什么会自杀呢?
有人说:死于性格,他太敏感阴郁。
但显然不是。
跟他常交往的人都说:
“哥哥性格超级好的,
一个非常开朗阳光的人,
很活泼很可爱很搞笑的。”
有人说:张国荣死于情变。
但显然不是,
他姐姐和经纪人都说:
“他和唐鹤德的感情一直很好。”
有人说:张国荣死于人戏不分。
“他拍了《霸王别姬》后,
就陷入了‘人戏不分’,
在生活中也把自己当成了程蝶衣。”
但显然不是。
接受采访时,哥哥多次说:
“我从未觉得自己是程蝶衣,他过得太惨了。”
“我很喜欢程蝶衣,但我一点也不想成为他。”
这些原因都不是,
那哥哥为什么要自杀?
他那么有钱那么有貌,
拥有那么好的伴侣,
又有无数朋友疼爱,
正当壮年的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一个最可能的答案是——追求完美。
但这么追求完美的哥哥,
竟然遭遇了一种病症——抑郁症。
抑郁症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心理性抑郁,
一种是生理性抑郁。
生理性抑郁尤其可怕,
因为是脑部化学物质分泌失衡引起的,
跟性格、外界没什么关系,
这种病几乎没有办法医治。
哥哥得的就是生理性抑郁。
哥哥的大姐张绿萍说:
“医生给我写过一份4张纸的信,
说抑郁症医学上分两类,
你弟弟的病是生理性抑郁。”
从2001年开始,
哥哥的生理性抑郁突然变得很严重。
“长期失眠,导致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头脑糊涂。”
“出现幻觉,被可怕的幻境缠身,经常情绪失控。”
“全身疼痛,胃酸倒流,灼伤了嗓子。”
这种疾病彻底击垮了哥哥。
因为胃液倒流,
他的嗓子被毁了,
再也唱不出漂亮的歌声。
因为全身疼痛、头脑糊涂,
他做导演的计划搁浅了。
哥哥一直想自己执导影片。
“当演员只是一个棋子,
导演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他把剧本《偷心》都准备好了,
但抑郁症的频频发作,
让他再也无法投入工作。
最可怕的,是抑郁症导致的情绪失控。
好友梅艳芳回忆说:
“有一天一班人吃饭,
他突然站起来就走掉了。
我打电话,他也不回应,
后来连电话号码也改了。
那段日子,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哥哥的一些牌友也说:
“他打牌时一反常态,
莫名其妙就发脾气,赶走众人,
最后总是唐唐出面去求大家回来。
后来他主动提出与唐分房而睡,
因为他怕自己不能控制而伤害唐唐。”
抑郁症引发的种种后遗症,
对于追求完美的哥哥来说,
实在是太致命了。
他没法专心唱歌了,
没法专心演电影了 ,
他得罪和伤害了很多朋友。
他无法忍受自己变得这样糟糕,
于是想到了自杀。
2002年,他吃安眠药自杀过一次,
所幸唐唐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
这一次自杀后,
哥哥努力抵抗病魔,
可依然还是无能为力。
他对大姐张绿萍哀叹说:
“我又有钱,
又有这么多人疼爱我,
我又这么开心,
可它(抑郁症)不认的。”
是啊,人纵有万般能耐,终也敌不过天命。
张国荣再次想到了自杀。
2003年4月1日,
香港,细雨纷飞。
这天上午10时左右,
设计师莫华炳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是哥哥打来的:
“我们一起吃午饭吧!”
下午1时,莫华炳抵达Fusion餐厅。
两人聊了一阵后,
哥哥突然索问莫华炳身份证号码。
莫华炳觉得奇怪,
但没好意思细问。
直到事后他才知道,
原来哥哥在遗嘱里给他留了一份礼物。
哥哥曾问莫华炳:
“如果你病得很严重,没有药医,你会怎样解决?”
莫华炳回应道:
“我会吃安眠药,万一人家找到了有得救。”
哥哥却说:“要死,直接跳楼。”
吃完饭之后,莫华炳就走了。
途中,他越想越不对劲,
于是就给张绿萍打电话:
“觉得不对劲,你联系他问问。”
张绿萍就给哥哥打电话,
哥哥说:“没什么,我正在中环,准备买一些夏天的衣服,晚上约了陈淑芬见面。”
莫华炳走后,
陈淑芬给哥哥来了电话。
手机没人接,
陈淑芬就留言说:
“Leslie,待会有空打给我。”
过了一阵,哥哥回电话了。
陈淑芬问:“你在哪里?”
哥哥回答:“我在中环。”
“在中环干什么呢?”
“在喝茶。”
“跟谁喝茶呢?”
“就我自己。我想趁这个机会,好好看看香港。”
陈淑芬觉得不对劲,说:“我过来找你。”
哥哥回答:“好啊,那你过来吧。”
抵达文华酒店后,陈淑芬拨打电话:
“我已经到了。你在哪里啊?”
哥哥回答说:
“我刚刚出去了,你先在那边喝杯茶,我很快就回来。”
40分钟后,陈淑芬手机响了。
“5分钟后,你在酒店门口等我,正门,我很快就到。”
2003年4月1日下午6时41分,
“砰!”
一声巨响在陈淑芬耳边炸开。
哥哥最后之所以会选择陈淑芬,
是知道陈淑芬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
会把“灾祸”现场处理得十分妥帖。
果然,
陈淑芬没让一张血腥图片流于世上,
她给了哥哥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