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堂教学,不论如何,教师不要训斥学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激发兴趣。“循循善诱”是古老的教育常识,只是懂得这一点需要比较长的过程。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尽量不要批评,暗示一下就可以了,只要他们没有妨碍别人。最好的办法是用有意思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他们沉浸在思考中,同样是一种好的学习状态。最可怕的是学生什么都不想,或者是除了老师的话什么也不信。
不必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他们的思考和想象也许更有价值,那是完全属于个人的思维活动。
启发学生思考,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质疑并发现新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并勇于面对“错综复杂”。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能想办法“问倒老师”,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过,只有最聪明的老师善于这样做。
课堂没有权威,但教师教学必须严谨。学生和教师一样,都会关注对方的思维方法,探讨思考价值。
课堂上如果有三五分钟“七嘴八舌”“吵成一团”,不要担心这样的争辩会“影响进度”。学生积极地发表个人的见解,迫切地辩说,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教师不要急于中断他们的争辩。试图平息争辩,等同于压制思维活动。
有时,课堂出现沉默,教师不要因此紧张。也许学生需要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教师所给的思考时间不够。教师要沉住气,耐心等待。教师要能判断出“静思”与“沉闷”的不同。
有时,课堂的沉闷不是教师造成的,而是错误的学习态度,或应试导致的学风问题。对此,教师不一定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扭转,不必过多自责。
批改作业,重要的是理解问题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思维过程重要,不要只看答案。
不管是布置作业还是试卷,教师一定要试做一遍,估测完成时间,检查分值是否合理,防止错题和失误。错误的作业会破坏学生的学习情绪,错误的试题会破坏考试公平。
保持教室的安静,让学生养成在安静中思考的习惯。
教师上课时能保持自然,并能让自己的学生也保持这种状态,是比较理想的。教师要尽些努力,让学生这样想:有趣的学习开始了。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中小学教育不要动辄提“竞争”,二者很难相容。教师应当客观地回顾“竞争”之路给自己带来的一切,不要自欺欺人。
目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物质条件的好转,以及应试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课外学习交流普遍减少,这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
帮助同学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自己能学会,不算难;帮别人学会,还需要高于同伴的观察、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启发、表达的经验,这是一次检验个人思维能力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会获得更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