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从朱元璋出身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讲述了明朝的开国历程。
本篇关键词:建国初政策/科举制度(八股)/内斗(李善长VS刘基)
第五十六章 建国(1)
>> 暂时结束北元战争,让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样着手建立他的国家的。
>> 洪武三年,他规定凡是开垦荒地的,就免除三年租税,犯罪之人,只要不是杀头的罪,统统发配去种地,大大削减各地的租税,除了一个地方外。 这个地方就是张士诚占据过的江浙地区,
>> 明朝的科举制度。洪武三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过关的人就叫举人,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 第三级会试。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 连中三元,这种人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第七十五章 建国(2)
>> 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儿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
>> 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斗争终究是不会消停的,干掉外敌,就开始搞内患。具体地讲,是派别斗争。
>> 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 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 以找茬为职业的官员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建国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都察院。都察院的长官是左右都御史
,权力极大,又建了一套班子,来监督都察院。这就是六科给事中。对应中央六部。
第八十五章 建国(3)
>> 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他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
>>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只知埋头干活,这样的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他还要准确!
>> 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是四千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 刘基的官位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 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靶子,一定要学刘基,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
>> 洪武八年(1375)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