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活着》里的主人公是徐富贵,他的一生经历了从任性纨绔的富家子弟到贫穷苦难的孤寡老人的变化,他目睹了所有亲人一个个死于自己面前的残酷现实。然而,富贵没有选择了放弃生命,而是乐观、坚强的活着。
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年纪小,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看完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难受。
震撼的是第一次通过一个立体的人物感受到人对活着的执着追求,震撼之余在思考一个问题:人那得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在所有亲人死在自己前面后还能继续乐观地活下去?
难受的是觉得主人公富贵的命也太苦了,为什么所有的坏事都发生在他身上?正如那句话:命运专挑苦命人,麻绳专挑细处断。
直到多年后,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尝遍了生活的甜酸苦辣,再看《活着》突然有了不同的理解,通过徐富贵读懂了生活。
作者余华成功地塑造了“富贵”这个角色,最成功的地方是他以第一口吻叙说富贵的一生,在外人看来,富贵是个苦命的人,但在富贵眼里他不觉得自己苦。也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态度,给了无数读者力量,我想这也是《活着》这本书能深受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就如余华后来在自序里说的:《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人到中年以后,《活着》里的福贵让我懂得了: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别人觉得富贵很苦,很悲剧,可他自己不这样觉得,他感觉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宽容的爹娘,最好的老婆,最好的女儿,优秀的儿子,女婿也很好,外孙也特别可爱。他们在他的世界里出现过,也永远装在他的心里,这就足够了。
现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很容易就能窥到别人的生活,或者说是别人有意给你看到的生活。人呢,天生就喜欢比较,有时候明明自己已经身在福中,但和别人一对比,或者被别人一评价,幸福感马上就会削弱,甚至消失不见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会看到很多人,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过得越来越不开心的原因。
因为我们的欲望在比较中被放大了:为什么他能住150平的大房子,而自己一家三口只能挤在80平小房子?为什么他的孩子能考名牌大学,自己家的却连高中都考不上?……
就这样在和别人的不断比较下,就算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但我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和无奈,但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幸福都是一种能力,一种很自我的感受。
这也是《活着》带给我新的感受。
就如余华在书中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明白了这这一点以后,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也许能豁达一点。
人活一生,草活一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明白,那些所谓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而认识到简简单单才是生活本质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已经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