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会有那么一点困难,但是我一直以为比起一些什么别的人,跟父母之间,多少都是容易些的,毕竟他们是一直看着你长大的人。
01
大二,还没放暑假,我就一直在找实习,一直找到正式放假,还在找。
但凡有点专业对口和兴趣的,我都去投简历,收到回复就去面试。
但结果都不尽人意。
二十出头,一个爱拼又有点倔强的年纪。
我不想用些不少的时间,去干一些学不到东西的事,体验到的除了本就知道的生活的苦,就没有其他。
所以,无论是没有工资的或者工资客观的实习,最后没能学到东西的,我都拒绝了。
不要说我没试过就这样妄下定论,正是因为我试过,所以我才更坚定地说。
当我硬着头皮,去实习的第一天,除了坐在凳子上,就是帮忙倒倒水,还有老板叫我大热天出去跑一趟远路,为的只是帮他张贴一张他随口编写的广告。
那天,我顶着烈日,一路导航走到一个我从没去过的公交站,打算跑这一趟远路时,浑身留下来的汗,拿在手里逐渐发烫的手机,怎么等也等不来的公交,还有本不想去的思绪。
最后,等了大概十分钟,十分钟后我选择了原路折返,折返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放弃的是什么,想抓住的又是什么。
我留在了家。
在这个别人说应该好好旅行和好好多考些证的时间段里,我也选择了好好静下心来备考,没钱去远方旅行,偶尔跟朋友小聚就行,并且趁放假,多看点书,然后写一些字。
02
“整天看看看,都不知道你看出了点什么。”
“人家高中毕业,暑假都能挣得个3000+了,你看看你,这么大个人了都不会想,还说自己读过多少书。”
这无疑就是父母对留在家的我说的。
毫无意外,他们会这样跟我说。
“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以及有一种长远的目光和计划,二十出头,你能干的应该不止在餐厅端个碗,在工厂当个暑假工。”
我对他们如此回应过,但显然他们没有理解我,甚至觉得我不为自己着想。
以前,离开家一段时间就会很想家,渐渐地,最近半年,我开始不期待回家,因为觉得和父母难以沟通,不如跟同龄人待在一起,不用多说也知道彼此所思所想那样。
我一个朋友也跟我诉过类似的苦。
她端午回家,跟自己的父母提过,想毕业出国考研。
而她父母的回应是,一个女孩子不用这么折腾自己,乖乖毕业,找份稳定的工作,生活支出自己够吃够用就行,父母也不会开口问你要的。
我朋友本就是一个极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女生,想过些不一样的人生,想多体验一些别人可能体验不到的,简单地说,一个优秀又努力的人,即便就是个女生。
在朋友的再三提及和解释的情况下,她的父母仍然没有理解她,甚至说坚决反对她的想法。
当听到她说,她为此自己一个人偷偷哭了几天,并不再想频繁回家时,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一个不被父母理解的自己。
03
以前,也有跟另一个朋友提及过这样的问题,她说了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
“毕竟我们的父母和我们是从不同时代背景下走出来的。我们父母那一辈多数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走过来的,而我们则不是,自然我们也会想追求更多。”
我深深认同着这句话。
因为我们的父母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也就很简单,有一些钱够我们吃饱穿暖就行,对于长远的人生这个也就足够了。
不免觉得心酸,为父母那个时代心酸,也为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他们留下来的思想心酸,也为这些思想跟至亲的我们的思想不一样而心酸。
04
父母想儿女过得好,四平八稳就好;儿女想父母过得更好,他们四平八稳就好;
当两代人的思想不一样时,沟通就显得无力。
就像自己手中有七彩的画笔,但不管你怎么填,白纸永远都是白的。
细想,我们可能都是因为太爱对方,希望对方幸福。
父母辛苦把我们养大,给我们健康体魄,然后我们努力成长,去到外面的世界打拼,最后我们凭实力得到的,除了让自己感到自豪的,还有要向父母分享的。
之前有一句话很受欢迎,“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如此努力一生,都是为了对方可以更好一点。
但今天,父母尚在的今天,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关于我的很多他们不能理解的想法。
或许长大后,真正懂得自己的,也就只有自己,又尤如那句“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我懂得自己的想法,也懂得父母的心,所以作为较为年少一方的我,决定学会忍让,或者说把一些想法只告诉一些懂自己的人听。
这不代表跟父母不沟通。
不沟通是很多成年人跟父母有“代沟”的起点,也是终点。
一个孝顺的人,不会选择一生不跟爱自己的人说话,所以我也不会。
只是,我或将只会跟他们讲些别的话,例如,
今天天很蓝
云很多
但却没有一群自由想飞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