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那个时候喜欢郭敬明的,也爱上了文字。
又是一个无眠的夜晚,凌晨三点,躺在床上,怔怔的看着漆黑的天花板,再过三个时辰天又要亮了,不敢睡着。
父亲已经第n次殴打母亲了,才刚到月中,母亲已经被打过两次,这一次,父亲将她从床上踹下,由于床旁边便是梳妆台,还没来得及反应,母亲的脸已经撞向梳妆台的桌角,又是一块淤血。父亲每次打完母亲,总是睡得很熟,好像这是他的任务,完成任务以后心满意足,只留下母亲小声啜泣。
半梦半醒中我做了很多个梦,梦见父亲对母亲拳打脚踢,母亲的眼泪是红色的。起来洗漱后早饭都没吃,我便抓着书包上学了,初一的功课并不忙,我只是很害怕看见母亲受伤的脸,我想,母亲也并不想让我看见她。出门前,我习惯性的站在楼下五分钟,回头看着阳台。
我很少跟母亲交流,在学校也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相信日记会替每个人保守秘密这种话,成绩平平,周围的同学也不怎么搭理我,就这样,我成为了一个不起眼的人。在学校我并不开心,一想到我能暂时远离家,远离暴力,我乐于到这个庇护场所来。长久的压抑让我很想去死,我想过几种死法,跳楼,割腕,喝毒药,溺水,但胆小的我每次想到一半就放弃了。
“如果没有那本书,我大概会得抑郁症吧?”直到今天我依然这么想。
我的学生时期,街头报纸亭畅销《少男少女》一类言情小说,搭配一些卡通人物插画,故事加人物插画,满足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对爱情的幻想。没有和别人倾诉,没有写日记,好像我注定会在那一天那一个报纸亭开始以书为伴一样,与郭敬明有关的《最小说》,我从这里开始喜欢郭敬明,开始喜欢文字。
从现在来看,郭敬明的小说作品乃至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是大众口中的文化垃圾,但于那时候的我而言,却是让我找到情绪发泄出口的指南针。此后, 自杀的念头渐渐没有出现,看完第一本《最小说》,我接二连三的订阅,只因为里面有郭敬明的小说连载和部分文章,等待一个故事连载就像追一部剧一样辛苦,为了消磨等待的时间,我从新华书店买了第一本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1》,紧接着,相继买了郭敬明所在出版社“最文化”的其他作家——落落,安东尼的书本。无论走到哪我的书包里总有一本郭敬明的书,那些我不敢表达的情绪,那些无人知晓的心情,在书里我能找到它们。尽管随之而来的是成绩下滑严重,在书里面,我可以尽情的做梦,不管情节和结局,我的心都得到了慰藉。
父亲的家暴没有停止,母亲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母亲从未戴口罩出门,也从不低着头,好像她的脸上根本没有伤痕一样,她照旧这么生活,当邻居问起,她只笑说不小心摔着了,不碍事。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跟父亲离婚,母亲从来不回答我,当时的我竟想,读那些书或许能找到答案呢?书中应该也有跟我的遭遇一样的情节。
如今,十二年后,书本封面已经老旧,有的内页开始泛黄,我的注解却仍清晰,只要想念了,我便会翻开来看一看。后来,我也没在书里找到“母亲为何不跟父亲离婚”的答案,原来是人渐长大,小时候不明白的事情都会明白。高二那年,母亲和父亲离婚,父亲将母亲告上了法庭,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毫无胜算的官司注定母亲会落败。母亲分文未得,失去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并且被赶出家门,在最后一刻,母亲都没有落泪,我想,大概是因为在家暴中眼泪都流干了,更重要的是,其实在我面前,母亲总是展现最坚强的一面,提醒我也要坚强的生活。5年后,我和母亲团聚了。
从前在很多少男少女心中崇拜的作家郭敬明,现在变成一个在舆论风口的流量人物,大学以后,郭敬明已很少再新出版作品,我再没阅读过他的作品。郭敬明大概不知道,即使在一片骂声与不认同中,他的作品,他的故事,他的人物,曾经转移了想自杀的人的注意力。现在,我仍时不时约见心理医生,不可否认,12年前,是郭敬明拯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