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因为改革开放出现的腐败和其他社会问题而大义凛然、质疑不断,整天鬼哭狼嚎地想走老路和回头路,认为回到过去真好。其实,这种人是选择性地遗忘:那时候真的没有腐败?只是因为信息闭塞,人们言论受阻,不敢说,说了也没有如今这样的传播速度,给人们造成那时候社会干净纯洁的假象而已。作为经历了那个时代人们,应该真切记得“走后门”这个六七十年代大流行词汇的含义。
“走后门”是一个很形象的有讽刺意味的名词,它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那时物质极端馈乏,国家实行了物质配给制。以国家工作人员为例:每人每月定量为二十三斤四两的口粮,一尺七寸布票,四两食用油。其他日用品也都需要用各种各样的票证才能购买到,如:糖、肥皂、豆腐、肉类、菜和鸡蛋等,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要票就能够买到的。由于物质极度匮乏,人多粥少,送礼托关系购买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这种通过送礼托关系,走后门偷偷购买物品的方式,就叫做“走后门”或者“开后门”。最让人烦心的是每次排队好不容易等快排到时,忽然听到到今天“卖完了”的喊声,人们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了。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他还把这种情况编进他的相声里:有一天他去排队买黄花鱼,队排了几条街长。告示上声明每人只准买两条鱼,他想有限量很可能会买到,就耐心的排起队。可是才卖几十个人,营业员就高声喊没鱼了,他调侃道排队人比黄花鱼可多多了。这是当时最平常、最司空见贯的现象。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购买二尺布做衣服,或者买一对暖水壶给孩子结婚当做嫁妆,如果不通过“走后门”,找不到铁关系,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梦想。
那些年里,最吃香的职业,老百姓最希望靠接、最能帮助托关系“走后门”、最吃香的职业有哪些呢?记得当年流行的顺口溜是: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这四大职业,是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最吃香的“走后门”的职业,当年,谁要和这几种职业的人熟悉或套上关系,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能沾到很多便宜,让周围人们羡慕之极。听诊器是指医生;方向盘是国营企业和国有百货公司搞运输的司机;人事干部是各类集体和国营单位、机关、部门管人事的干部;营业员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
听诊器在任何时代都吃香,今天在发达国家美国,医生仍然是收入高、地位高的职业,可人家的医生不是那么好当的,受完整的高等教育就达十年,然后还要实践,等到独立行医的时候,也到三十来岁了。发展中国家的医生虽然没有美国那么严格的职业训练,但你只要吃上医生这碗饭,仍然受人尊敬,且收入不低。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也这样,手拿听诊器的人,便拥有一份决定你死活的特权,受人尊敬礼遇。可见,医生职业是天下第一职业,不分时代的。关键问题是,那个时代的医生和医疗资源奇缺,农村行医的基本都是从干活的农民里面挑选出来的,也叫“赤脚医生”,他们里面的很多人除了跳大神基本不懂医术。而医药更是少的可伶,特别是疗效比较好的青霉素、链霉素和土霉素这些西药,下来一点就被公社干部们拿去了,老百姓如果没有关系、不走后门的话,根本买不到一粒。那个年代的农村,人们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头发里面和皮肤上容易起疙瘩害脓疮,只要能购买到几粒土霉素碾成粉末,涂在疮上就好了。可惜,很多农村孩子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只能任其发展,等脓疮结痂以后,留下累累伤疤。我们今天在理发店里,经常看到很多老人,一旦剃光头发,满脑后露出的都是疤痕,而如今的年轻人剃光头以后,想找个满头疤痕的人已经不多了。
方向盘指的是驾驶员,六七十年代里面,能有辆车的单位肯定是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司机职业的走俏与国家特殊的计划体制相关。那时候,国家控制货物和人的流通,货物往哪里运输、人往哪里走,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这种条件下,司机这门职业也就自然很吃香了,尤其是跑货运的国营司机,那简直牛得比上天王爷了,他们如果偷偷让你坐进驾驶室,到外面溜达阵子,你就可以不需要请假而走出村庄、走出单位、走出自己所在的城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那个年代,这是多么幸福又幸运的事情啊。还有,这些司机都是领导的身边红人,他们最先知道公司从哪里进货,进来一批什么货,信息得来的快,能给亲戚朋友通风报信、走个过后门提前购买。上了年纪的人是否还记得:在童年家乡的那条马路上,偶尔来往的司机,“嘀嘀”一声喇叭响,惹得乡亲们跑出家门,远远地观望、羡慕地目瞪口呆。他们穿着劳动布的工作服,肩膀和屁股上打得补丁让人觉得那么顺眼,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充满生活的希望。
人事干部大家都懂,那时候在工厂是叫劳资科干部,在行政单位叫人事科干部,管理职工的工资以及福利待遇,包括招工、分房子、工作调整、提干、推荐上大学、调动、档案等等与你的生活甚至人生联系在一起的事情。一个劳资科的职工也牛得跟天王爷一样,整天神神秘秘,轻手轻脚,明里暗里的干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劳资科的人谁都得求,他们信息灵通,第一时间知道领导的决策,能根据这些决策做出很优美的文章来,给熟人朋友还有看的顺眼的人通风报信。当时人事干部能决定职工一半的命运。营业员是国营百货公司分布在各个商店的售货员,以女职工居多。营业员最先知道来了哪些货,能够将短缺的货物通报熟人,有些稀缺货物根本上不了货架,通过营业员从后门溜走了。走后门就是那个时代的专用词,就是指营业员的特权。有了这份特权的营业员自然显贵起来,谁都得求,大家托关系,走后门,给营业员说好话巴结,点头哈腰,毕恭毕敬,希望买到生活用品。而营业员也将这份权力应运的得心应手,交换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这种看来因物质短缺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本应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很快消失才对,而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但没有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它己浸入了人们的灵魂里。时至今天还能够从各个领域里发现这种坏风气的蔓延。尤其最严重的是在用人方面:人事的任免、干部提拔等都有“走后门”的现象。这已经不是你给我开点好药,我给你多几斤细粮、几斤豆腐、几棵好菜的小交易了,而是直接的钱、权交易,这种“权钱交易”就是六七十年代“走后门”的变种。所以,那些整天吹嘘“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干部是没有腐败的”等等鬼话的人,还是应该客观看到问题的:今天的腐败,不就是从昨天的“走后门”传染过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