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应该是几年前和茜炜一起去拜访燕江同学,他无比热忱和激动地向我们推荐并赠予了这本书。当时被他的居家状态震惊到:家里无网络、无电视、墙上用镜框裱着类似全家宣言一样的家庭公约。每天在家只有学习和阅读,当时除了赞叹也着实为他担心了一把:因为那时候他刚谈了女友,我们都很担心他这样没有娱乐的人生吓跑静静,还好现在他们已经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了。
而那本书一直躺在我的书架上,从五常搬到文三路,只是从没真正翻开过,后来我把书转送给了同事,不久前又在公司的书架上找到了版本较老的这一本。或许翻开一本书需要契机和缘分吧,而眼下就是这样的时候:
比如参与到一个学习社群本周共读这本书的活动、比如在等女儿兴趣班下课的间隙、比如在杭州飞往深圳的飞机上……
总之,花了两个较为完整的碎片时间,共约三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再花一些碎片时间整理如下:
前面三个习惯,是指从混沌蒙昧走向个人成功;后面三个习惯是指从个人成功走向团队成功(社会成功)。最后一个习惯是贯穿所有习惯的一种常态,叫做持续学习,终身成长,不断更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我get到的对我来说很有价值的点是:作者关于人际关系特别是和孩子沟通的一些见解(注重情感账户余额、学会移情聆听、修正自传式回应);撰写使命宣言的并付诸实践的必要性;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避免陷入误区走向以原则为中心。
读完这本书我将付诸行动的有:
1、想一想近期是否会发生一些按照以前的习惯会消极对待的事情?它是否在我的影响圈内?我应该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原则应对?在心里演练一下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醒自己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空间;向自己承诺,要抓住选择回应的自由。
2.撰写个人使命宣言。
3.找出个人生活和公司事务的第二类事件:即重要不紧急的事件并排程;将我认为可以授权给他人做的事列在一张纸上,授权是事必躬亲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分野。
摘录下书中的这些句子值得反复读一读
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校园教育,要不断重新教育和重塑自我。我们必须训练头脑,大量投入,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免被社会淘汰。
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带来的,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轻重缓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点,客观地面对现实。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可惜当年我的耐性和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到这种程度。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权威式管教:父母总认为比孩子更强壮,更聪明而且永远正确,有时干脆直接吩咐他们怎样做,必要的话还用吼叫恐吓和威胁的方法,一定要遂了自己的心愿。
纵容式管教:有的父母会一味地纵容子女,借此获得爱戴与好感。结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毫无标准,缺乏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请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
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这种情形在青春期子女身上尤其明显。如果亲子交谈的内容不外乎“该打扫房间啦,扣好衬衫的扣子,用功读书,把收音机音量开小一点,别忘了倒垃圾”等等,情感账户很快就会透支。于是,当你的儿子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他不会敞开心扉接受你的建议,因为你在他那里的信用度太低,你们之间的交流是封闭的机械式的。尽管你睿智而又博学:可以助他一臂之力,但是就因为你已经透支,他不会为了你短期性的感情投资而影响自己的决定,结果可能是长期的负面影响。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比方6岁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时候,为一件小事来烦你。在你看来此事或许微不足道,在她小小心灵中,却是天下第一要事。 此时就得借助于习惯二,来认同旁人的观念与价值;运用习惯三,以对方的需要为优先考虑而加以配合。
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人地理解对方。
下次发现你表现出不恰当的自传式回应(价值判断、刨根问底、好为人师或自以为是)的时候,立刻承认并道歉,尽力扭转局面,将情感账户的支出变成存入。(“对不起,我刚才并不是真的努力去理解你,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吗?”)
歌德(Goethe)说:“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