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一篇写到了“君子的尊严”,我看了以后,深感做“君子”的苦楚:
“按照中国的传统,君子是做人的典范。君子不言利。君子忍让不争。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独善其身。这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时至今日,以君子自居的人还是如此行事。
我是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但我还是以为,君子身上有些缺点,不配作为人的典范;因为他太文弱、太窝囊、太受人欺。君子既不肯与人争利,就要安于清贫。但有时不是钱的问题,是尊严的问题。
君子不与人争,就要受气。中国的君子独善其身,这样就没有了尊严。这是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块空间要靠自己来捍卫——捍卫的意思是指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勇斗歹徒)。”
小波举了个例子,很接地气。地铁站排队买票,有人插队,倘若君子见了,很想说几句话,让这几个人不要插队,可是碍于君子的规范,说不出口,即使勉强说出了口,也只是说“排队啊,排队”,插队的人可能并不认为是对着自己说,也就起不到什么效果,还不如直接说“请你不要插队,大家都在排队,请你也遵守秩序”,可是这样一来,不免陷于无人争论的境地,也就不再是君子。
想想也是,做君子太憋屈了,由于得时刻顾及“礼”,所以不能大大方方表达意见和不满,结果只能自己受气。
小波还写到,假如遇到流氓闹事,周围围观者如堵,想必这些围观者都是君子,他们也很想上前帮忙,可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又不能跟流氓大打出手,所以只能白白着急。这么说来,做君子好像更憋屈了,独善其身似乎也不值得被歌颂。
反观我自己,可能也受“君子”观念影响太深,公众场合决不会大声喧哗,大庭广众面前决不能失了礼数,为了这君子的“颜面”,哪怕被插队了、推搡了也不还手、不责骂,如果这个还算美德,还有点宽以待人的意思,那姑且放下不谈。
谈谈我觉得完全没必要的“君子”行为——如果公交车马上就要开走了,而我必须跑起来才能赶上车的话,我也不跑,哪怕我再着急,也决不跑。等电梯同理,决不与人挤电梯,如果正好在电梯门即将关上时赶到,也决不挤进去。
再比如,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正当的做法是维权,可我也会因为不想与人纷争而放弃维权,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这里说的是一些不太严重的侵权行为。可我心里一定会不痛快,所以我非常希望有一个敢于斗争、敢于捍卫尊严的人来帮我。
最典型的是在饭店吃饭,吃出了小虫子,我会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而如果我朋友站出来与店家理论,使得我们得到了一盘免费菜品,我显然会更加欣喜。
思维继续发散,我想到了所谓的“包袱”。明星上节目,有的人会显得“有包袱”,有的人则“没有包袱”。可能“包袱”也是某种放不下的“颜面”,其中也有着“君子”的自我要求。
不仅明星,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也有“包袱”,它是伪装,是自我保护,也是自我约束和自我准则。
“君子”的尊严到底好不好,也许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放在当今社会,传统的道德准则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也需辩证看待。
希望经过这么一大篇反思之后,我能够把不必要的迂腐和虚假的颜面抛掉,继续保持君子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