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比较喜欢看名著的,我最爱的小说是钱锺书先生的《围城》,而在我这种喜欢看名著的人眼中,我依然觉得名著读起来是索然无味的。身边人很多朋友都有同感,既然这样,名著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艺术本身是有门槛的
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技艺有多高超,故事情节有多吸引人,在当时的流传度,或者用现在的一个词“销量”有多高,更多是因为其具有的较高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从名著中,你可以看到作者想要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世态和价值观,字里行间夹杂着对人生百态,对宇宙万物,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辩证。
现代年轻人喜欢看的许多小说、青春文学、励志书籍,甚至一些微信公众大号的情感鸡汤文章,个人认为虽属于文学但不属于艺术,现代人看书看文章是一种消遣和娱乐,甚至是打发时间,哪怕为一本书专门腾出时间去阅读,也并不想动太多心思,费劲周折研读它。所以那些畅销的我们爱看的励志书,青春文学,鸡汤情歌,天马行空的小说,不能太费脑,也不能读起来无法理解,情节不能太平淡,不然没人看下去。可谓是作者专门对口现代年轻人的状态和心理而创作,他们只能算作消遣读物,而名著是一种艺术。
不论是音乐、美术、形体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本身是有门槛的。这要从艺术的历史说起,艺术在以前从来就不是给普罗大众看的,往往是有财富有品位有地位的社会中上层人士甚至是掌权的贵族们用来消遣和陶冶情操的日常活动。
这一点其实我们可以把名著类比于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交响乐以及中国的京剧。我们不做任何准备工作,初次打开一本名著时从头读下去,会觉得索然无味,就好像你毫无准备地突然决定买一张票,走进音乐厅,听一场长达几个小时的交响乐,或者看一场京剧一样,都会觉得无法欣赏,无法理解。
流行音乐则可以类比于现代文学的那些青春文学,励志书籍和鸡汤情感书籍。流行音乐也被叫做大众音乐或者通俗音乐,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大众口味,它们刻意被创作者降低了作曲的复杂程度和欣赏门槛,强化了传唱性、通俗性和对听众的个人感情渲染,让更多的普罗大众可以欣赏,可以接受。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古典音乐是不是就是古代的流行音乐?这一点当然不是,古代的流行音乐仍然是那些在民间被大众传唱的民歌。而古典音乐也可以叫做严肃音乐,从来就不是为了讨好市场和听众的耳朵而创作的。
名著亦是此理。
名著是个性化、主观化、社会化的
我是写公众号文章的,我能清楚地明白,很多公众号情感文章写出来就是为了讨好读者的,触及到目标受众内心深处的人性痛点,带来最深处的共鸣,这样的文章往往能火遍朋友圈,易于传播。
自从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市场经济席卷以来,文化市场像电影,书籍,音乐也逐步走向市场化,西方社会的文化更是呈现出成熟的市场化,市场化的特征就是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决定生产和创作类型,在文化主体逐步“去中心化”的趋势下,大众喜欢看什么,我就写什么文章;大众喜欢看什么,我就拍什么电影;大众喜欢听什么,我就写什么题材的歌曲,导致整个世界的新潮文化走向通俗化。
这一点做的最成功最出名的是“郭敬明”,郭敬明的文学恐怕他作为作者本人都不认可它的价值,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文学作品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受众,但郭敬明显然不应该是唯一一个受到批判的人,因为几乎现代社会所有的畅销书都是这样做的,只不过郭敬明最高调,郭敬明最引以为豪,不似其他人懂得闷声发大财,于是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专门和中学的语文老师聊了聊,老师说,我们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专注于看人物和情节,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情节跌宕起伏,现代书籍也都做到了。但是小说三要素还有一个是环境,这个名著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而往往当我们在把书籍当作消遣作用的时候是会忽略掉的。所以名著中对于我们而言不会很吸引,但是名著中反映作者想要传递的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一种思考和影射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其实身边也有很多人说,以前读名著的时候读不懂,甚至不喜欢读,长大以后越来越懂,越来越喜欢,这是因为随着成长,你越来越接近作者那个年龄,随着成长,你的阅历增加,越来越能懂得字里行间蕴含着社会意义和影射性。所以名著是常读常新的。在不同年龄读同一部作品,你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名著是个性化、主观化和社会化的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作者写书是“作者中心化”的,并不是为了迎合读者受众,他们写文章创作书籍是为了传递作者本身的价值观以及唤醒他所处的整个社会大众对当时社会人情和世态的思考和认知,就像钱锺书那句话:“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吃,何必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所以名著从来就不是对着你的胃口写的,你当然找不到共鸣,也引发不了强烈的情感的波动。
抱着研读的态度读名著
如果这样说的话,是不是名著已经落伍,没有办法好好欣赏了?
当然不是。那么应该如何读名著呢?简单地说要研读。即用钻研的态度去读书,不要抱着消遣娱乐的态度。
1.准备工作
刚才说到,名著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在阅读某本名著之前,查一查作者的生平信息,作者身处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价值观。也就是我们要了解作者本人的风格和个人世界观发展以及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身处的社会环境。
然后我们要了解这部作品想要传递的价值观是怎样的?这部作品创作的大时代背景是什么?它代表一种讽刺性,象征性还是赞美性?
这是我们在准备读名著之前必须要打下的基础。
这一点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很明显,如果不了解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是怎样一种价值观和社会环境,你只能看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浅层意义,而无法感受到这部作品在当时那个阶段的日本社会里所代表的特殊深层意义。
2.阅读过程
建议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准备一支笔,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勾下名著中每一章节里面具有深意的,伏笔的或者你很喜欢的精彩句子,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准备一个本,随读随做读书笔记效果会更好。
前些年,我在读《围城》的过程中,《围城》的语言风格是一大亮点,钱先生的语言非常具有讽刺性和诙谐性,甚至有些句子非常毒舌。每隔几页我就要划下几句,简直太精彩,因为你划下来就会有印象,在读到后面的句子时会自然而然在心中进行前后对比,融会贯通。
当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形容李梅亭的虚伪虚荣和自负的心理时,作者写道,他恨不得再变出一个自己,然后另一个自己拍着他的肩膀夸道:“老李啊,真有你的!”无比诙谐幽默的句子极具讽刺性,令人慨叹。
3.关注重点
读名著你不能追求消遣娱乐,不能追求像读科幻、玄幻小说那样,津津有味,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名著的情节大多不会像现代小说那样,设置多个高潮,甚至每一章节都有一个小高潮来增强读者粘性,因为现代小说基本上都是连载形式或是分册出售,如果前期抓不住读者的心,后期就销量惨淡。
但是名著不是这样,读名著的重点依然是“研读”这两个字,结合作者本身的性格和世界观,这部作品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以及它本身代表的社会意义和讽刺性,去感受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每一个冲突和起伏,每一个高潮和平静的意义,你一定会慨叹,这就是浓缩了现实生活的整个世界。
《围城》带给我惊叹不已和拍手称快的地方是,作者钱锺书先生对人性的洞察有如造物主一般,小说中的人物不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种人和那种人吗,这不就是他们的翻版吗,太活灵活现,太栩栩如生了。可以说《围城》浓缩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和整个社会。所以名著是常读常新的。
其实如果你做好准备工作,并且摆正心态读进去,你会发现名著一点也不枯燥。相反,它能带给你很多心灵的震撼。
尽管阅读一本名著的精力和时间不会是短的,但我相信用心做功课研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它带给你的收获一定是数倍于那些我们爱看的现代消遣小说。
读名著是一种灵魂的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