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考试,让曾国藩的官级连升4级,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曾国藩在进入翰林院之后,接下来的官场之路应该怎么走呢?
01丨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
翰林院士的升迁主要是凭借在“大考”中的成绩,为了考察翰林们的真实水平,大考是不定时的,每次都是突然袭击,临时通知。大考考得好升官飞黄腾达,考得不好可能会被降级、罚俸,甚至罢官。因此,翰林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
曾国藩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立志学做圣人,所以,他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具体如下:
- 敬:内心恭敬,衣帽整洁;
- 静坐:每天静坐四刻,有点类似与今天的冥想;
- 早起:黎明即起;
- 读书不二:一本书不读完,坚决不读下一本;
- 读史:每天读历史;
- 谨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
- 养气: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行为光明正大;
- 保身:节制欲望、节制饮食;
- 日知所亡:记录每天的心得体会,从而自省能有所感知;
- 月无忘所能:每月都要作诗或短文数首,就像今天的写作,每月都要写几篇文章;
- 作字:饭后练习书法半小时;
- 夜不出门。
曾国藩入京两年后,赶上了第一大考,往年大考都是六年左右一次,这一次相比上次只隔了四年,消息来临,整个翰林院都惊慌了。
考试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句型,一共127人参加,三人托病不敢进考场,一人打小抄直接交刑部治罪。三天后公布结果,没想到曾国藩成绩竟然特别好,名列二等第一,相当于是第六名。第二天,道光皇帝亲自召见,升他为翰林院侍讲。一下子升了四级。
能有这样的好成绩,并不全部都是这十二条日课的功劳,但是这十二条日课也绝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也写有13条自我约束的品德,其中不乏和这十二条有相似之处。
02丨富兰克林的十三品德
富兰克林的这13条品德如下:
- 节制:食不过饱,酒不过量;
- 缄默:避免空谈,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对自己或者对别人有益;
- 有序:做事要有周全计划;
- 决心:当做必做,做就要做好;
- 节俭:不浪费金钱,花出去的钱要对自己或者别人有益;
- 勤奋:珍惜光阴,做有益之事;
- 真诚:不欺骗,有良知,为人厚道,说话实在;
- 正义: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逃避自己的义务;
- 中庸:避免走极端,容忍别人给你的伤害,认为是你应该承受之事;
- 整洁:保持身体、衣服和住所的整洁;
- 冷静:不因小事、寻常之事、不可避免之事而慌乱;
- 节欲:少行房事,除非考虑到身体健康或者延续子嗣;不要过度房事,伤害身体;
- 谦逊: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对比曾国藩的十二日课,富兰克林和曾国藩在言语行为、欲望节制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克制自己的欲望。撒切尔夫人曾说过: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可以说,你的行为直接决定了你的命运,只要每天能够稍微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找到不合适的地方加以修正,日记月累下来,自己定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结
无论是曾国藩的十二日课还是富兰克林的十三品德,他们制定的这些“条条框框”其实都是自我约束管理的一些原则,能坚持并做到这些原则并不容易,但是这些却是自我“修行”路上的重要方法,愿你早日也找到适合自己的这些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