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生完娃之后,特别是当娃会讲话之后,总感觉,养个娃,就像养了个苍蝇在耳边嗡嗡叫,挥之不去。
像我就深有感触。因为我家大宝就是这样。
她整日在我耳边说:
“妈妈,我拉便便了,快来帮我擦屁股。”
“妈妈,我肚子饿了,有什么好吃的。”
“妈妈,我好无聊啊,快来陪我一起玩。”……
当然,“赶苍蝇”这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并不是我发明出来的。
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一书,在童书妈妈三川玲写的推荐序中,就曾经提到:
孩子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刺激家长发怒,家长的反应则总是在说“不要”“快点”“安静下来”“停止这样”……就像挥挥手把苍蝇赶走但苍蝇一会儿就回来了。德雷克斯幽默地把这种被孩子惹得恼火又无可奈何的行为叫作“赶苍蝇”。
而既然我们自己生下来的孩子,就像苍蝇一样,赶也赶不走。
那身为老母亲的我们,只能首先接纳孩子们本身就是一个吵闹的存在。
而,很神奇的是,当我们开始接纳孩子本身,那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光,就不会显得那么难熬。
接着,我们便可以开始考虑,孩子为什么遇到事情,老是喊妈妈,而不是喊爸爸。
孩子遇到事情,总是先喊妈妈,一方面说明孩子对妈妈本身具有天然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另一方面,则说明,孩子产生了什么需求,但她无法自我满足,只好通过向妈妈求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当孩子向我们发出需求信号的时候,马上动手满足她,孩子也就满足地安静了下来。
但在生活中,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孩子的需求有些无理取闹。因此,我们会拒绝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所以,面对孩子的无理需求,我们并不想满足,并拒绝他们的时候,我们也要允许孩子通过哭闹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失落和挫败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她们。
而有时候我们拒绝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也可能是因为在频繁满足孩子的需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已经到了情绪快要爆发的临界点。
这个时候,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拒绝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同时,也要坦然地跟孩子解释说明,是由于我们的状态不佳而无法满足她,希望她能够理解。
也许孩子一开始依然不能够理解我们,但当这样的沟通练习进行得多了,说不定哪天,孩子就理解我们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