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中小学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的确,对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作文难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林林种种,二次开发教材确定教什么是雾里看花,而做有效的习作教学设计更是山重水复。难教导致懒教。
受邓彤老师主张微型写作课程的启发,在学习了周子房博士的教学案例《习作里的时间》之后,我上了一堂过程很懒,作后效果还有那么点意思的习作课——变一句话为五百字。
教学准备“懒”。没有PPT,没有道具,没有完备的教学设计,几乎是上演了一场 “空手道”。
教学步骤“懒”。
首先是开课,直接抛出话题:“孩子们,说到习作,老有同学为写不长而懊恼,其实,一句话变五百字都很简单,信吗?”明显,孩子们惊呼不可能的同时已怀期待。接着,老师故弄玄虚,到教室外并关上教室门,再用力推开,面色凝重,大踏步走到讲桌边,怒目扫视全班,停顿片刻,手抬手落间,拍了一下讲桌。“表演”结束,老师轻描淡写:“如果要写刚才的这个过程,我一句话就可以描述了。”随即板书“田老师推门进来,拍了一下桌子。”
继而话锋一转,略带挑衅地问:“可这样写有意思吗?”激将之后,引导孩子们思考把这个过程分解开来,从推门、走进教室、拍桌子三个环节来展开,再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进行多角度关注,并做即兴的口头练习,板书关键词。
看孩子们最原生态的作品呈现,虽然字迹凌乱有加,语焉不详多处,甚至还有不少错别字,但就习作本身而言,他们相信了可能性,部分孩子还超越了500字的预期目标,体验了成就感。
这样的习作教学,没有铺垫,没有渲染,简单直接,从感性的层面来说可能显得生硬,为写而写,题材和写法又有千篇一律之嫌。但若单从技巧的习得去观察,孩子们还是收获颇丰的。
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作文生动的核心是具体。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把瞬间拉长,把综合分解。周子房老师的《作文里的时间》一课得以成功的秘诀也在于拉长时间,解决文字的线性特征和生活的全息性特征之间的矛盾,当在教学中组织若干条线,就可以构成全息性的立体化的生活了。同时本节课也印证了邓彤老师的观点,建构一种规模小、容量小、主题单纯、针对性强的微型写作课程,聚焦核心困难,解决要害问题,它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教学设计与教学。如是,学习就是这样,听了,只是知道,做过,才能学会。这节课,老师引导孩子真切地体验了分解的过程,把写作要领具象化,较为有效地将笼统的、模糊的、概念性的写作知识转化成了能够外显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习作技巧训练课,也会考察到孩子综合运用已有写作知识的能力,面向不同学段学生,难度设定肯定不一样。当然,作为微型习作课的建构,本课的写作内容也值得商榷,除了“懒”之外,话题还得老师敢于自毁形象,推门、拍桌子等做法是否存有不爱惜公物之嫌,都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