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D整理术 | 微信联系人超2000,用标签功能高效理清人脉

为什么要用整理术收纳微信好友

困惑1: 想找一个人,但是始终找不到,名字有换掉了?!头像也换掉了?!在通讯录里找了n久都找不到,花费了很多无效时间。


困惑2:需要进一步联络的人都置顶了,打开微信全是置顶的,每次都要刷过一大排置顶,重点不突出

为什么要用标签功能整理

  • 人的记忆是事件记忆,比如,回忆起某人的时候,“啊,是上次在音乐节上认识的王先生啊”
  • 人的记忆不靠谱:将个性的微信人名按自己的方式归类,并做好索引,知道是怎么分类的
  • 需要时随时调取人脉资源,找到那个人!
章鱼狗的微信人脉分类.png
一级分类标签

比如家人,不管远方不远方都是亲人啊!所以只有一级。标签里写上:家人

多层定义

比如招聘,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招聘的对象,可以胜任某个岗位,他的标签可以写上:招聘、UI 、优秀

特色标签

案例一:一下领导卡卡卡介绍了n个人给我,都急需对接,加入今日工作内容中来。

【日事清】标签,这是个垃圾桶,今天之类要把里面的人清掉(事情处理完)

案例二:朋友圈被杂七杂八的人刷频,想看的内容被淹没,微信什么时候出分组看朋友圈功能。。。

【大牛】标签,把定期刷的朋友圈放入进去,还可以进行分类。像订阅主题杂志一样,订阅优质朋友圈。


参考文献:


后传

抛砖引玉,GTD群友发来更详细的GTD feat Wechat攻略用微信标签整理通讯录|叶骥。从中学到的3点:
1.文章开始 “全文约35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这篇文章是否值得大家10分钟时间,给作者自己施压,赌自己要出有价值的文章

  1. 调理结构
  • why 为什么
  • what 是什么
  • how 怎么做
  1. 论证充足实在
  • 科学论证,从人脑认知能力来讲
  • 研究大众痛点而非个人痛点,获取读者共鸣;跨行业案例,《宁波乡村医生守山24载 手机存1797份病历》
  • 通过现象看本质,连问多个为什么,借用隐喻把复杂概念简单化:本质是通讯录,通讯录又是记忆的外部存储
  • 方法论的弊端
    • 缺乏规划
    • 整理过度
  1. 文章核心思维升华
  • 主动性:笨办法才是真捷径,工具始终无法替代主动的思考
  • GTD: 大脑不是用来装点子的,而是用来将他们实现
  • 人脉:未必每段关系都是紧密的连接,但它们都应当被郑重地对待。看起来是群发的拜年短信,背后实则是我一一浏览了与每位联系人的聊天记录与朋友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