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每到节日,都会很开心,春节有年糕,端午有粽子,中秋吃月饼……爷爷奶娘在节日到来前就会准备一些食材,拿端午来说,新鲜的粽叶,糯米是必不可少的,家人过端午,有鸭蛋和粽子才算是过端午。现在回忆起小时候乡下记忆中的味道,是满眼的葱绿,到处都能闻到青草的味道,阳光也是草木香的。
特别是到五六月,果蔬旺盛生长季,黄瓜、番茄、辣椒、桃子、樱桃,都是美美的。年岁渐长,常年在外的生活,淡漠了节日的仪式感。倒是会给爷爷奶奶带去一些新鲜的新闻,比如有另外一个国家,统称外国,他们的时间和我们不一样,头发的颜色也和我们不一样,有小卷儿。说完后爷爷奶奶会很认真的哦哦哦,像听懂了一样说:“原来还有这样的,怪新鲜的哈。”但是他们似乎对这些新鲜的东西并不好奇,倒是更关注要不要多种一点儿水稻,今年雨水是不是又多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是可爱。后来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本书叫《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作者费孝通先生是刚刚辞世杨绛先生的青梅竹马,也很有才,爱慕杨绛先生很多年。他在文中说到乡下人单纯简单的原因,千百年来,田地庄稼是生活在农村长辈们的收入来源,他们靠天生活,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他们只会一心一意的关心今年的收成好不好,会不会比去年多。
而乡下的孩子对城里小孩拥有的东西也很感兴趣,记得小时候通过看动画片知道了葫芦娃,然后就让妈妈去县城帮我买了一本那个时候的小人书,大面积的图片,没啥文字,但是当时就是特别喜欢,也会借给身边的小朋友们看,他们也很喜欢,后来一没事儿我就会去翻看那本小人儿书,直到后来长大后对小人书不感兴趣,但是这本属于我的第一本小人书在我后来的记忆中存在了很多年,后遗症就是当我有独自支配金钱的能力的时候我就会买很多的书,所以现在偶尔会写点字。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阿娘曾经说我对新鲜事物接触比较慢,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原因,是环境降低了我对新东西的敏感度。因为在乡下,每天接触到的东西很简单,大家也都很简单,没有利益的往来和交叉,所以乡下人在城里人看来也单纯和傻气,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环境单纯简单,当我们走出乡村到城镇才见到汽车、游戏机,而城里的小孩儿经常混迹在这些地方,所以对这些东西也有天生的熟悉度。
反过来讲,城里孩子对乡下的环境也相当好奇。比如城里小孩儿下乡会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小鱼和池塘,猪鸡牛羊等家禽,他们好奇各种家禽的外貌,生活习惯等,这些陌生不亚于乡下小孩到城里看到书籍、小汽车和游戏机的新奇。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乡土的,自然古朴的东西在逐渐消失甚至不见,对于现代小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贫穷。
最近,在喜马拉雅听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他说,大陆所丢失的东西,香港台湾都帮我们保留了下来,但那些又都是些什么呢?或许我们应该反观,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