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能够称孤道寡的除了王者的特权,很少有人有此资格,所以孤独的人应该是那种驾驭自己思想的独一无二的高尚者,只有孤独的人才能体验到内心自由的快乐,才能包容一起的世俗情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主人公青田耕平无疑是孤独的,作为一个坚持自己本色的小说家,能够孤独也是最大的幸运。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之一莫过于从事自己喜欢或者说热爱的工作。《岛上书店》的A·J或许更有资格这么说。耕平与A·J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事他们自己喜欢的文学工作,都是失去了妻子,都是跟孩子相依为命,不同的是耕平虽然经济窘迫,但社会认同方面要比A·J好得多,后者被认为是怪人,而前者甚至可以说比较成功,比如耕平的儿子小驰就比同样单亲的人受到的特别待遇好一些,能够从事热爱的事业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有几个人能如此走运?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作家,耕平的事业不温不火,妻子出了车祸去世,儿子倒是意外的懂事,可以说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该有的认知(或许日本孩子成熟较早亦未可知)。耕平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假道学,相反倒是俗气得很,这让小说的人情味增加了不少,因为要养家糊口,总要不断计算经济所得,这是作家最可怜的地方,因为没什么保障,而且极其辛苦。冯骥才就坦言其以画养文,单纯写作很难糊口,日本的作家这一点其实已经很幸运。作者在叙述耕平的生活时也是平实而缓慢的语言语调,在情景化的步调中将耕平的苦闷与希望传递给读者,从而完成小说的升华。
大概日本很多作家都对获奖有强烈的怨念,东野圭吾的《黑笑小说》就有好几篇调侃自己和评选的文章,这在他获大奖之前,虽然如此依然没有得罪评委,或许日本的评委司空见惯,不以为怀。这本《孤独小说家》也是花费大量篇幅讨论获奖前的苦闷,一个不畅销的小说家更希望能被人认同,或者说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尤其是坚持了自己梦想的人,这也许是耕平比东野圭吾更注重获奖的缘故。就这些文字而言,这本书没有东野圭吾的小说诙谐幽默,不过因为生活代入感较强,读者更能理解一个不出名的小说家(或者说小人物)的艰辛与期待。
《孤独小说家》传递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坚持与等待,一个人的才华与它的坚持往往密不可分,比如福克纳,也曾经穷困潦倒,因为坚持写作而终获成功,马尔克斯又何尝不是如此?成功的人往往是执着的人,假如耕平最终的获奖算是成功的话,那上十年的坚持才是关键因素。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智力上差距并非天壤之别,在知识不断膨胀的今天,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怕没有成功的一天吗?
作者设定的青田耕平的获奖书籍很值得玩味,一开始的《空椅子》仅仅是入围,而最终获奖的是后来的《父与子》,因为怀疑妻子久荣是自杀,小说虽然也是真挚感人,但心有芥蒂,总不能尽可能挥洒自己的情感,《父与子》则不同,即便更多的是生活琐事,但因为怀着灵透的心,文字上就会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其实一个男性在结婚时并不一定会成熟,往往是在抚养孩子时不断成长。这一点与《岛上书店》的A·J简直如出一辙。成熟的心境,文字自然老道而迷人,这一点也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种安排完善了耕平的心路历程,最终获奖就比较水到渠成了。
在安排耕平父子的日常生活时,作者并不如《解忧杂货店》那种催人泪下,也不像《岛上书店》那样的舒缓,但却多了生活气息,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不过耕平的儿子有些早熟之嫌疑,实际上青田耕平已经39岁,完全可以把孩子的年龄段设置的高一点,不过也许会面临青春期叛逆问题,或者作者可以加入更多的情节以使情节更加丰满。
作为一个丧妻四年的男人,作者安排了两个具有可能结合的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一个是酒吧服务员椿,一个是跟已婚中年男性纠葛不清的女教师奈绪。椿组织的活动让作者完成了内心的洗礼,并让耕平自愿作为无人欣赏却依然绽放的蒲公英,这预示了第一次评选的失败。不过却让耕平的内心平静如水,对于他后来的小说《父与子》的突出成就影响很大。而奈绪的出现,解开了耕平的心结,并最终发现了妻子去世的真相,到了这个时候耕平的感情与思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最后的获奖倒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以及写小说都是孤独的事,但这种孤独实在是一种快乐,任何事想做好其实都是孤独的,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梦想何尝不是如此?别人只能享受你的成功的喜悦(甚至这个都是奢求)却没有谁能懂得孤独的心路历程,而这份孤独才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