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课业逼得有些烦闷,我便背上包沿着一条通北的路漫步。
前方不远处有片坡,景色很美,而名字更美,叫“落霞”。我懒懒散散地信步,耳边的人声越发稀疏,撞入我眼中的绿意却逐渐漫开。围在四周的是座覆满绿植的山,算不得雄伟,在这个大片平原的南方城市中也显得格外秀气。身旁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放风筝。穿过树梢的风脆铃般悦耳,偶尔夹杂着些欢笑声,倒是给这儿的山与水添了份热闹。
我穿过草坪径直来到了湖畔。一旁的警示牌将湖称为“水库”,意固明矣,然趣味则乏。心下觉得冠之以“湖”字更妙。山中有树,月下有湖,若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独自在此赏月,不,赏湖,那意境一定妙不可言,只可惜此刻是白天,欣赏不了那一番景。深秋的太阳并不灼人,映在湖中,亮闪闪的;照人身上,暖洋洋的。倒是水波,一阵又一阵地漾开,让整个湖面波光粼粼的煞是好看。我愣愣地站在湖边看着一层又一层的波被风轻推着向我走来,心也随着这波沉浸在湖中,微蹙的眉在不知不觉间被水抚平,整个人犹如卸下了什么,变得轻快起来。
略一转身,我便眼尖地瞥见山顶有座亭,玄檐红柱,隐没在树林中。若不经意还真难发现,倒是颇有几分隐逸的意味。我按捺不住欣喜朝着亭子的方向走去。路上有早已铺就的石阶,奈何石阶太大,我只能几步几步吃力地跨着。可没想到石阶路竟在山中拐了几个弯,我差点以为走错了路,想原路返回。还好没有。走到路的尽头,终于望见了石亭,上有名曰“厚生亭”,两旁还有对联。果然,有飘然隐逸之风的亭子哪是这般容易寻得到的。我觉得自己似在不经意间与千年前寻隐者不遇的贾岛分享了那一份急切,但幸运的是,我最终寻到了。
走近亭子,发觉亭中竟有人。他背对着我默然坐于石桌前,与亭,与树,与风在这一瞬间融为了一体,成了这山中的一幅画,清雅至极。恍惚间,我仿佛跋涉了千年时光,与一位仙风道骨,白衣飘飘的隐士高人邂逅。他负手而立,默然无语。霎时间,山中唯有风响,唯有鸟鸣。我不敢上前,怕自己的莽撞惊扰了画中人。可终是按捺不住欣喜,我小心翼翼地进入了亭中。由亭中向四周望去有种说不出的自得,仿佛天下万千景致皆属于我一人。《岳阳楼记》中所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古人诚不欺我。我走下亭子,发现路边有一座石碑,石碑上刻着一篇记,文辞颇美。我想知道作者,只可惜碑上未署,只得作罢。我粗略地读了一遍,觉得开头两句“仙鹤山麓,采月湖畔”极美,很是应景。
再往前走。路旁飒飒作响的红枫给原本枯燥的路程增添了意趣,可我忽然觉得兴致不再,于是折返回亭中。我觉得自己像极了晋时的佳公子王子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洒洒脱脱,率性而为。这样想来,我也是一个飘然卓立的隐公子了,于是心中不免有几分自得,拿出笔草草的写下了随感。
对了,此时此刻照着我写字的阳光,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