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么一个国际孤独表,大致就是一个人孤单的时候会有这么多层境界。虽然是玩笑话,却会让大部分人都想去做个对号入座。
今日在樊登连续听了几本佛学的书,《正念的力量》、《正见:佛陀的证悟》、《透过佛法看世界》,收获颇多。里头有很多我第一次听懂的术语:我执、无常、色即是空、空不亦色、因缘和合。
这些概念背后的思想和我自学的心理-生物认知学、哲学是完全相通的。只是在佛学中自有一套体系,有自己固定的说法。像是我脑子一盘散漫断线的珍珠,突然用佛学中的线串联起来了。
我举出两个例子:
一、正念的演讲
所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
一行禅师有一个学生,曾经受邀去参加一个论坛介绍正念。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演讲台上发挥得非常好,场上掌声雷动。
论坛结束后,这个学生跑去问一行禅师对这场演讲的评价,结果一行禅师却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了,这种演讲不在正念的状态之中。
演讲者在演讲前毫无准备,才会在演讲时随心而动,随缘开示。演讲者应该做到的是,看到当下需要讲什么就讲些什么。
二、正念的饮食
孔子在《中庸》中讲过一句话,叫做“鲜能知味者”,古往今来的人每天都在吃饭,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而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卡巴金在演讲前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给给一个观众发三粒葡萄干,让大家一颗一颗的吃下去,而不是囫囵吞枣。
因为如果我们吃东西都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一口吞下,那还能品尝到什么味道呢?一颗一颗的吃,一下一下的慢慢嚼,你可能会发现那颗葡萄干格外甜,你就会进入到正念的状态。**那个时刻,你的所有注意力都在当下的那一件事上,你就会安住当下。
卡巴金认为,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从doing变成being。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远方,却不清楚自己当下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被惯性裹挟着前进,麻木着,浑浑噩噩着,就这样度过的了一生。
人生根本不在未来,也不在过去,人生唯一能够体验到的地方就是此刻。
三、学以致拥
所有思维模型学习完之后,不能用来提升收入、提升幸福感都是闹着玩!
晚上用正念思维一个人做了一顿晚餐,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吃了一顿晚餐;当我连续嚼了30下才把一口饭咽下的时候,从过程到结果从来没有感觉到米饭原来这么香!(完了,感觉被自己洗脑了)
这时突然想起上述那个孤独的等级表,也可以是正念享受当下的境界表。拿着这个表,我想感受一下孤独的每次层,如果用正念的思维去相处,会让自己的内心自由到哪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