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是一个很悲剧的人物,在樊城之前,战功累累,而且在军中地位很高,又有威严,曹操又特别看重,直到樊城之战,形势逆转,所率之军全军覆没,部将被斩,本人投降,在蜀受辱,在吴受辱,回到魏国还是受辱,最后惭愧而死。前半生功成名就,后半生除了受辱还是受辱。
而造成这中间差别的原因竟然是一场大雨。
那就来看看这场大雨的主角于禁于文则起伏跌宕的人生吧!
一 跟乐进一样的起点 战功累累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因为家乡黄巾肆虐,兖州青州一带,所以济北相鲍信招募兵丁的时候,于禁投军,征讨黄巾军,鲍信是东汉末年比较有能力的人,可惜征讨青州黄巾军时候阵亡。等曹操领兖州的时候,于禁跟他那些小伙伴就一起投奔来了,一起做个小都尉,上司是将军王朗,应该是演义中被诸葛丞相骂死的那个王朗,王朗虽然后来演义中被骂死,但此时看人的眼神还是有的,认为于禁这个人跟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举荐给曹操,让于禁做大将。
曹操于是就召见于禁,聊了聊天,考察一下,结果,大将没做成,就先从基层开始锻炼吧,被拜为军司马,参加讨伐陶谦的徐州之战,于禁率军攻下广威城,被拜为陷阵都尉。
不知道眼熟的看官发现没有,乐进的起点也是被拜为军司马,然后陷阵都尉,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于禁也是一样。
从讨吕布于濮阳,率兵在濮阳城南攻破吕布军,又大败吕布部将高雅于须昌。
又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攻张超于雍丘,全部攻克城池。
从征黄巾贼首刘辟,黄邵等,黄巾军夜袭曹操军营,于禁率军击破黄巾军,并且阵斩辟,邵等贼首,尽降其众,累攻升迁平虏校尉。
看来于禁跟黄巾军很有缘分,以征讨黄巾军投军,在战黄巾军时候升官,后来又以约束黄巾军出名。
接着就是为桥蕤于苦县,阵斩包括桥蕤自己在内的四将。
这几次战斗,乐进也在,因为兵少将多,所以将领也要冲锋在前,这几战乐进都是先登,破之,于禁则是率军破之,阵斩,能看出二人风格还是有所不同,乐进偏于做先锋,于禁偏于带军,但也有做先锋的能力。
二 徐后退整乱军毅重 大将之风
于禁跟随曹操征讨张绣,张绣先降后叛,曹操被打的措手不及,大败退回舞阴,典韦就是这个时候阵亡的。撤退的时候各军大乱,都想找到曹操去护卫。只有于禁率领手下将卒数百人,且战且退,即使有死去的,负伤的,也一个都不扔下,这个典型的“一个都不能少”精神啊,等到追兵渐缓,于禁停下来整顿自己军队,整理士气,擂鼓回营。即使退军,也要证明自己军心可用,不是大败而逃的。
还没见到曹操,路上就看到有十几个百姓衣衫不整,满身是伤,看到他们就逃,于禁赶紧问他们原因,怎么会这样,答案是被青州兵劫虏了。这个青州军,可不得了,原来青州黄巾军拖家带口百万入兖州,原来的兖州刘岱刺史征讨被杀,济北相鲍信与兖州吏民才迎接曹操来领兖州牧,后来鲍信战死,曹操整军大破青州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挑拣其中精锐,便为青州兵,成为曹操征战天下的家底,曹孟德从此以后腰杆子就硬了起来。因为青州黄巾军投降的时候,曹操要用人,所以宽赦了他们,他们觉得有所依仗,胆子就有点肥,加上本来就劫虏惯了,所以平时就敢抢个东西什么的,可惜这次碰上了于禁,而且是当初就是因为要征讨他们才从军的于禁。
于禁于是大怒,说:“青州兵一样是曹公的军队,怎么能回去有做贼呢”,于是征讨青州军,数落他们的罪状。青州兵于是跑到曹操面前哭诉,于禁军后到,先扎营,等待曹操召见。这个时候有人说,青州兵在曹公面前告你了,你赶紧去见曹公说明一下情况。结果于禁说:“现在贼兵就在后面追击,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到了,如果不事先防备,怎么能够御敌。而且曹公那么聪明,打小报告也没有用。”慢慢的挖好壕沟,安营以后,才让人去报告,自己要晋见曹公,说明情况。曹操非常高兴,大夸一顿:“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然后量功受赏,封亭侯。
接着继续立功,从攻张绣,擒攻吕布,有功。
跟曹仁,乐进一起攻破眭固于射犬,有功。
三 官渡鏖战能守能战 奉法威重
官渡之战,是曹魏前期将领都要经历的战役,于禁也不例外。刚开始的时候,袁曹对峙,袁绍兵势甚盛,于禁愿意为先锋,曹操为其胆气所壮,就先派步卒两千人,让于禁带领去守延津,自己带兵回官渡了,这不是坑于禁吗?
但有能力的人就是不一样。
当时刘备在徐州,看曹操袁绍打起来了,起兵讨曹,曹操东征徐州,袁绍看着这个机会,攻击延津,于禁守卫得当,而且还打起了防守反击,这就要靠队友了,跟老战友乐进一起率领步骑五千,攻击袁绍其他营寨,沿着延津西南的黄河开始攻击,攻下汲,获嘉两县,烧掉粮草辎重三十多屯,斩首和俘虏各数千人,迫降袁绍将领二十余员。这个战绩,不愧五子将领的合作,够牛叉的了。接着于禁又被派出去胖揍袁绍其他军队,最后被调回官渡。
官渡之战时候,我们看演义中还有电视剧里箭楼跟石炮相互攻击,事实上于禁当时就督守土山,土山是当时曹操为了跟袁绍相互对峙修葺的工事,袁绍箭雨射进营中,士兵非死即伤,都很忧虑这个事情,于禁此时鼓舞士气,督守土山,全力作战,一直坚持到攻破袁绍。时候升迁被封为偏将军。
当然也不是百战百胜,跟夏侯惇一起抵御刘备的时候,就在博望坡中计,幸亏李典救兵及时,不然那百十斤就丢在那个小山冈了。
反复无常的昌豨又反叛了,上次是张辽,这次就派于禁去了,于禁跟昌豨有旧,昌豨原来是泰山贼首,于禁是泰山巨平人,说不定年少时候一起玩过泥巴穿过差裆裤。于禁却不顾这个,先是跟臧霸一起进攻,没有攻克,结果换将,换夏侯渊一起前来,降其部众,于禁抓住机会,一顿急攻,昌豨觉得跟于禁有旧情,就去请降,上次张辽不认识都允降了,何况是旧友呢?
可是投降以后傻了眼了!
按说昌豨已经投降,诸将以为还是会像上次一样送他见曹操呢,没想到于禁竟然说:“难道诸君不知道曹公飞法令吗,被包围然后才投降的人不被赦免。而且奉法行事,是侍奉上级的准则,昌豨你虽然是我旧友,但我不能因此失去这个准则。”自己跟昌豨诀别,哭着将昌豨斩掉。昌豨心里一定把于禁的祖上十八代全都问候一遍了,什么法令,难道张辽不知道法令吗,真是瞎了眼了,怎么会想到来投降你呢?诀别时候估计眼睛都哭瞎了。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说昌豨不投降我却投降于禁,难道不是命吗!小编看也是命,只能怪昌豨自己作死吧!不作就不会死。不管昌豨命怎么样,但于禁从此更被曹操看重了,接着升官封赏。
四 运粮支持亲密战友 威服众军
袁术的原来部将陈兰,梅成反叛,于禁跟臧霸,张辽,张郃等一起征讨,于禁率军到后,梅成率领三千余人投降,但后面又接着反叛,投奔陈兰,张辽诸将与其对峙,军粮越来越少,于禁于是押运粮草,接济前线,于是张辽率军大战,斩杀陈兰,梅成。
众将中,曹操不是很喜欢朱灵,同是袁绍降将,也是战功赫赫,不知道他怎么这么招曹操恨,反正曹操不喜欢他,想夺他军权。因为于禁平常有威名,并且严谨持重,就派于禁带着数十骑,捧着令书,到朱灵营里宣读,夺其军权,朱灵和他的部下都不敢动,于是朱灵被降为于禁部下的都督,他的部下也都很服气,可见在当时军中诸将对于禁的忌惮。
陈寿当时是这样评价于禁在军中的情形的:“ 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于禁也因为毅重威服,持军严整,赫赫战功被封为左将军。
五 樊城遇雨败军投降 晚节有亏
建安二十四年,樊城之战,关羽围樊城,曹操派于禁率七军救樊城,不想遇上大雨,全军覆没,于禁投降,部将庞德力战被斩,等到吕蒙得荆州,又被带去吴国,孙权称臣,遣返魏国,此时文帝已经即位,看到此时的于禁归来,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文帝自己痛苦流涕。为了安抚这位老人,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他,并且封为安远将军。孟明视可能大家都知道,荀林父,晋国六卿之一中行氏将领,为晋国中军将,与楚作战失败,回国后晋景公不怪罪他,而且让他官复原职,后来他领兵对外连续作战胜利。
其实魏文帝远没有自己表现的那么大度,后来假借要派遣于禁出使吴国,让于禁临行前先去邺郡祭拜曹操高陵,故意让人在陵屋内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壁画,于禁到高陵见到这些壁画后,回家就因为惭愧惧怕,发病身亡,而且死后,谥号很不好。而且在吴国的时候被虞翻多次羞辱,于禁是一个很悲剧的人物。
被一场大雨浇毁了一生的名将,在魏蜀吴三国都受侮辱,三国之中,大概数他运气最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