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略过花生、糕点、月饼、面包,最终决定什么也不吃。
晚餐保持素简,今天的晚餐只吃了两个橘子,一小段红薯。
最近跟着营养视频学习,晚上过了 8 点以后不再吃东西,或者说尽量过了晚 6 点以后就不吃东西,所谓16+8 的饮食模式。
这种模食早餐和中餐两顿是要保证充足营养的,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比如鱼肉、鸡蛋、牛奶、豆制品。
盘算了一下,今天除了没吃豆制品之外,其他的都算吃到了,绿叶蔬菜和水果也算吃到了。晚上睡觉前得泡一小撮黄豆,明早煮一下。
通过中药调理,近期咳嗽明显见好。好几年的老大难病症,胸透也查不出问题,却总是间隙性咳嗽,消炎药和中药均无效。
记得在前单位,每开一次周会,咳喘不止。
国庆在北京,顺道看了中医,开的药方效果不错。希望咳嗽能得到根治。
今天有客户审核,在T工序审核不合格品区域时,该工序把前一工序的不合格品也放入其中,结果客户不追溯T工序的不合格品,反倒去追溯到前一个工序的不合格品是如何进行改善的。
末次会议时惟独T部门负责人缺席,我正纳闷,忽然醒悟,T部门负责人大概怕前工序部门负责人责怪,毕竟是他们处置不当给前工序带来麻烦。所干脆不参会,选择避而不见。
回避与冷处理也是化解矛盾的方法。
民营企业,人情练达,人心通透。
晚上下班就有些发呆,不知该干什么好。
刷了一阵手机的视频,震惊上海有人砸金店。
最后读桂花诗“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诗句虽朴实却写出了桂花特点。并且“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我却未必写得出来,更何况诗中隐着诗人借花自许的喻意。
听音频《战争与和平》,写的太实在好了,特别是刚开始的一场宴会,除了交代这个时代背景之外,还写出了各式各样的鲜活人物。
我哪怕有十分之一的笔力也就自我满足了!
deepseek一下。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开篇宴会场景的写法,核心是**“场景为壳、人物为核、时代为魂”**,通过三个关键技巧让场景、人物与背景深度融合,具体拆解如下:
1. 以“生活化细节”藏时代背景,不刻意说教
他不直接写“这是19世纪初俄国贵族的生活”,而是把时代感埋在细节里:
- 写宴会的陈设,比如“银质餐具折射烛光”“壁纸上绣着拿破仑战争前流行的古典纹样”,暗示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
- 写人物对话,比如宾客闲聊“奥斯特里茨战役的传闻”“宫廷里关于结盟的讨论”,让时代大事自然融入日常交谈,既真实又不生硬。
2. 用“差异化动作+对话”立人物,拒绝脸谱化
同一宴会上的人物,哪怕戏份不多,也能靠一两个细节立住:
- 有的角色“刚坐下就忙着给邻座递名片,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殷勤”,一看就是热衷社交的钻营者;
- 有的角色“全程很少说话,只偶尔在听到军事话题时抬眼,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剑柄”,瞬间透出军人的沉稳与警惕;
- 这些动作和对话不重复杂,却精准戳中人物性格,让读者像亲眼见了这些人一样。
3. 让“人物互动”带动场景流动,避免静态描写
他不单独写“宴会很热闹”,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让场景“活”起来:
- 先写主人迎客时的寒暄,再跟着某个人物的视角,看他从客厅走到餐厅,途中遇到谁、说了什么、观察到什么;
- 比如皮埃尔(早期角色)走进宴会时,先被侍者引导,再被贵妇们围住问话,又偶然听到角落的争论——读者跟着他的动线,自然走完整个场景,还顺便认识了不同人物,比单纯罗列场景元素更有代入感。
这种写法的关键,是不把“交代背景”“塑造人物”“描写场景”当成三件事,而是让它们互相渗透,用人物的眼睛看时代,用时代的细节衬人物,最终让场景既有画面感,又有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