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考古系列来到第五课。今天的主题是商朝的社会制度。
第五课 商朝的社会组织结构
我们说了一些商朝的故事,但是商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这么特殊,商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从宏观上能不能做一个描述?
我们得知道商朝这个国家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个国家状态是什么样的,国家的社会基础什么样的,这些是蛮重要的东西。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存在了500多年,但是这个社会的面貌只有考古学材料才能解答。
黑色圆点所示为安阳
当然我们知道文献上记载有国王等等一些人物,但这些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司马迁当年记录商王朝的时候,他提到了很多商代的国王,包括国王之前的所谓的先公,也提到了他们的都城怎么迁徙,但是他并没有跟我们描述商王朝的社会结构。
早年当历史学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刚好处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中国的时代。所以早年我们描述商王朝的时候,曾经一度希望从马克思史学思想里头借取几个概念来描述商王朝。
不管是原始社会后期,还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史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到底适合不适合呢?实际上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这些概念不足以描述商王朝,不足以说清楚商王朝的社会面貌、社会结构。我们需要对三千年前这么一个王朝做更加具体的描述。
首先要了解它的社会组织。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组织的时候,实际上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个社会组织的纵向结构,比方说像印度这样的社会——等级社会,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人分成四等,高低是固定了的。横向的,就是这个社会横向之间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们看看能不能描述。
考古学里头有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墓葬来研究社会的纵向和横向结构,这个方法很好使,它是经过很多论证、很多调研的,它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一个统计性的结论,但是还是蛮有效的。
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纵向水平的指标,在墓葬学上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墓葬的形制,就是墓葬什么形状。等级高的人的墓葬的形状和等级低的人的形状是会有区别。其次,墓葬的劳耗,就是这个墓葬费工费时特别多,一般地位比较高;墓葬做得简陋,地位就比较低。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祭祀遗存。在古代社会,等级高的人在墓葬里头往往会受到更多的祭祀,可能会有殉葬人等等这样的东西,而普通的人没有。另一个指标叫陪葬品,有的陪葬品能够特定代表你的身份,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没有这些东西。
我们看看商王朝时候的社会纵向结构,如果用这几个指标来衡量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还是从王陵开始。毫无疑问,从墓葬形状上看,王陵四个墓道,就跟十字架似的,面积还大,普通老百姓的墓葬没有墓道。
在普通老百姓跟王陵之间还有一些墓葬是两条墓道,跟“中”字似的,上下各出一头。
还有一种叫“甲”字形,一条墓道。
我们先看一个大墓。这个是四条墓道的大墓,30年代发掘的。咱们把在里头的人做比例尺就能看出来,这种墓葬的体量是很大的。
殷墟王陵区M1002形制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供)
我们再看一座一条墓道的墓葬,规模就小很多了。这个青铜鼎放在里头——这是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原大,复制品是一米一宽,墓道也就是三米多宽。
再往下,有的墓藏是长方形竖穴,没有墓道,但是规模还可以,还算不错。
可是最小的墓葬,就这样的,简单地一埋,很小一坑,把人埋了。所以从墓葬形状上看,它是明显地有等级。
再看所谓的劳耗。劳耗就是挖这个墓葬的时候——不是我们后来挖——是当年挖的时候,费的工费的时。你看这张表,最底下两座是“甲”字形墓,一条墓道的,倒数第三、四、五座是“中”字形墓,两条墓道的,再往上都是“亚”字形墓,就是四条墓道的。
右边这一栏是墓葬的土方量。从“亚”字形墓的4000多土方到“中”字形墓的1000多,再到“甲”字形墓的几百方,你可以看出来,明显规模不一样。
我们做过散点图,非常明显,完全不落在一个地方。如果是小墓,不带墓道的,实际上它也分等级。这张表里头你能看到,绝大多数墓葬的土方量集中在5到12立方米,超过12的就很少了。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把墓葬从形状以及它的土方量分成不同的等级。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殉葬人,“中”字形墓的殉葬人和“甲”字形墓的殉葬人用得更多,右边这一栏看得很清楚。
“亚”字形墓葬就更不得了了,你看,一座这样的四条墓道的大墓,它周边全是殉葬人,这么多小墓,一个坑里好多人,远远不止刚才那个表那个数量了。
所以当我们把墓葬的形状、墓葬的劳耗,还有墓葬的殉葬人以及墓葬的随葬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图,大概分成几等。这份表就反映了从刚才说的几项指标所得到的一个商代社会的结构。
我们把这张表跟等级跟数量挂上勾,很有意思,会发现2到12个平方的不带墓道的墓葬占到87%左右;没有青铜容器随葬、只有陶器或者是一些兵器随葬的,占到82%左右。这个非常有意思,完全协调。
也就是这几项指标放到一起,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什么呢,它代表真正商朝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也就是最大的那一块,不知道能不能叫中产阶级。比这些人社会地位低的就很少了。
大家看这个比例,2平方米以下的3.3%,棺材都没有的2.7%,当然没有随葬品的稍多一点,有10.5%。
如果我们把这一套数据转换一下,变成这样一个表,那就看得清楚了,这就是商朝的社会纵向结构。
在这个表里头,82%到87%是社会的主要力量。所谓的过去被认为没有生产资料、没有随葬品、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的比例反倒是特别少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用奴隶社会这四个字来概括描述商王朝是不够的。
就是说,面对考古数据,面对考古证据的时候,我们很难用一个哪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来描述这个社会,并不是说我不信马克思主义啊。
那么横向结构是什么呢,横向结构就是指这个社会,不同地域的人之间怎么组织到一起的。这张片子我已经放过了,它表示的是商朝人的两个家族墓地,我们不妨来演示一下商朝人的墓地的形成。为什么演示呢?因为墓地也能研究横向结构。
这张图将会反映我们曾经挖掘过的370多座墓葬的一个埋藏次序,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次序。
第一批埋进去的墓葬比较偏东,第二批接着埋,接着埋,接着埋……墓葬数量越来越多。你看到这个过程没有?这个墓地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的横向社会组织。
这里面可以看到两个现象:一个是墓葬是从东往西开始埋的,东部开始,后来逐渐向西,墓葬越来越多;第二,它并不是一个个排队式地往西埋,而是东边有几座墓,然后再往西,然后回过头来,东边那几个墓的地方本身也会增加墓葬。
这是个什么现象呢?这刚好是那个时候一个分家的现象。比方说一对夫妇他有三个孩子,老二、老三分家分出去了,自立门户。自立门户以后,将来死掉了,他自己有一个墓地。而老大跟着父母,他死了以后还要陪着父母葬到原来那个墓地里头,这就是一个规律。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家族社会。
你注意到这张图上,每个族里头、就是每个墓地里头还有几个大墓,你看上面那个是有几座带墓道的大墓,底下那个也有一个带墓道的大墓,这一些带墓道的大墓就是那个族的族长,或者是这个族主事的人。
当我们做这个推测的时候,其实不要忘了一点,如果只是一些墓葬埋到一起,你并不能说明它是一个家族的。比方说无名氏墓地,美国的那些公墓,那都不是一个族的,只是埋到一起了。
我们说它是一个族,其实还有很重要的证据,是因为里头有很多对子墓。对子墓在我们的定义里头是它埋葬的时间前后差别不大,甚至有可能同时埋的,或者是基本同时埋的,而他们埋葬的位置是相关联的,离得不远。
你看这个幻灯片里头,它的墓葬是呈“丁”字形结构,一座这个方向的,一座这个方向的。
还有大量的是并排埋的。这个图里头,你看每一个小长方形框里头有一个数字,1、2、3、4、5。“1”表示最早埋的,“2”是其次,“3”是随后,“6”是最晚的。凡是两个两个墓挨得比较近的,它的数字差不多,说明他们基本上是同时埋的。
这个里头墓主人他不单埋得很近,埋的时间也差不多,性别还正好不一样,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这样的话他就有可能是夫妻呀,并不能说一定是夫妻,但很可能是夫妻。
假定年龄也差不多,埋葬时间也差不多,又性别相反,而且随葬习俗差不多,特别是墓葬挨得很近,而且又组成一个大的圈的时候,就有可能是夫妇墓。这个墓地是家族,而这样的对子墓在里头不是一对,是好几对,它表示一代一代人的埋葬情况。
因为我们知道商王朝的时候,人骨头已经烂得很厉害了,经常保存得不太好,你很难直接去鉴定,但即便不直接鉴定,其实也能经常判断墓主人的性别。比如说随葬的是兵器,或者生产工具的,他可能就是男的。要是随葬纺轮的,可能就是女的。
实际上,我们在墓里头除了这个证据之外,还经常会发现一种特殊的东西:族徽。里面会出土一些青铜器,青铜器上会铸造一些铭文,而同一个墓地的,往往铭文是差不多的。
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比方说这个墓地,它的族徽都有一个人,一个手拿戈,一个手拿盾。同一个墓地往往会有相似的族徽。
我们知道商朝的社会纵向组织是有明显的社会分层,横向是以族为基本单元,但是这样的社会怎么组织起来?今天我们的制度是中央、省、市、县,这一套体制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叫作郡县制,最早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比商朝晚很多,商朝完全不是这样。
商朝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它是国王把自己的亲戚分出去,一方面通过把自己亲戚分封,叔叔在这儿,侄子在那儿,儿子在那儿;一方面对比较友好的势力,我确认你对这个地方的统治,你不是在这儿吗,好,我认你,也算是分封吧。就是说国王有点像把天下当成家,这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家天下也需要官员,国王周边有一帮人马,就是国王周边所建构起来的官僚体制。过去我们的文献有两个词,一个叫“内服”,一个叫“外服”,这两个词我们听起来很生,实际上它是商朝时候的一个管理组织体系。
《尚书》里面有一个篇章叫《酒诰》,《酒诰》里头就提到过“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就是说内服,国王身边的一堆人,就是“百僚”,负责各种事务,还有负责手工业的“宗工”,还有打点其他事情给国王服务的。“外服”就是我不管你了,反正我分封给你了,那就是你的事。这就是官僚体制。
这个体制《酒诰》里头有,实际上青铜器上也有记载。这件鼎叫大盂鼎,周康王时候的,里面也同样提到了外服、内服制度,也提到了分封。
我们从考古上看是这样,我们今天说的“京畿之地”,就是商王所在的那个地块。你看,这两张图分别反映了商朝中期和商朝晚期中央地块的社会结构,这都是我们在野外跑出来的。
我们在殷墟做了发掘,但是到殷墟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商朝小的居民点,那些居民点都很小。也就是说,在中央这个地方,它靠的是一批人集中在殷墟来管理这个国家,外面都是小地方。这就是它的管理体制。
最后归结一下,我们很难用奴隶社会这个概念来描述商王朝,我觉得描述商王朝社会组织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用这么一句话:商王朝是进入成熟王国阶段以族为基本单元的等级社会,这就是商王朝的一个基本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