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送别要有酒,感怀要有酒,思念要有酒。古人爱饮酒,凡事必有酒。酒文化已传承千年,全国各地的酒文化不尽相同。说起东北,酒是不得不提的。
东北的酒文化其实很简单,酒量不重要,喝酒是否敞亮是衡量酒桌朋友的一个标准。所谓的敞亮,在喝酒的态度上,不扭捏;在喝酒的行为上,不偷奸耍滑。够敞亮,即够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酒登场了。
在我小时候,看到大人在冬天喝酒是有仪式的。白酒要先烫,即烫酒,烫酒是作为寒冷地区的一种旧时的专属。爷爷经常使用黄土做成的小火盆,火盆里会放些未燃尽的碳,放在房间中取暖。每到饮酒时,将白酒导入酒壶中,坐在火盆上。炭火忽明忽暗的闪烁着,白酒的香气从酒壶口溢出,飘进肺里,于是我自小身体里就浸泡了酒的气息。烫好后的酒倒入酒盅,大人们端起酒盅抿一口,咧下嘴,开始对酒品头论足。有时为了显摆一下技能,会用筷子将酒盅夹起,象征性的喝一口。据爷爷说,再冷的天儿,一壶烫酒下肚,也暖起来了。
如何识人,有时是可以根据酒量、酒品来判断的,比如选女婿。相亲时必须要过老丈人这一关的,准老丈人开始会适当的装下深沉,不言不语。透过那小小的黑色瞳孔,严肃地注视着面前这个即将夺走女儿的男人,带着特定的评判标准。同村有个哥,身上有手艺,仪表堂堂,相亲时第一次和老丈人喝酒就把老丈人喝倒了,随后又相继放倒了两个大舅子,待把他们安置好后才离开。清醒后的老丈人表示对他很满意,不仅酒量大,酒品还好,懂得照顾人。
成年后喝酒,经常会说不醉不归。有时,可能也就是说说,不一定真的要喝醉。但是回了东北就不一样,农村人实在,既然说了不醉不归,大家就不能清醒着回去。那年回去与小学同学聚会,十多年未见,大家各个口若悬河,还堵住了门口一个都不能走。家里适时地打来电话被叫了回去,结果等待我的是一场更大的喝酒场面,让我后悔不已。那几个年长些的哥哥姐姐,每个人都端着一个铁制茶缸,缸里都是白酒。吓得我赶紧偷偷含了一口酒,声称已与同学喝醉,才逃过一劫。
出来工作,在职场很少喝酒,不想在酒桌上流连太久。其实也很少有人和我掰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头上顶着东北的名号。大家听说我是东北人,便悄悄地撤退了,明知是喝不过的。
以前很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喝了酒以后就不饿了。老人有时也在疑惑,据更老的老人说,因为酒是粮食酿的,粮食是可以管饱的啊。嗯,有道理,老者果然是智慧的。
酒壶、酒盅已悄然消失,先前的喝酒仪式也已不复存在,但大家对酒的热情依然不减,却少了些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