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要请出的这位嘉宾,被人们誉为是华语世界剧场导演的翘楚。”
在《朗读者》中被董卿盛赞的这位先生,就是赖声川。
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台湾的相声起死回生,他的《暗恋桃花源》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依然是经典之作。
走过了大半辈子的他神态平和,过肩长发不加修饰地泛着花白,嘴巴周遭留着一圈小胡子,和不规则的黑框眼镜相应,显出一种憨厚的萌感,却也不失一位艺术家的随性洒脱。
不熟悉戏剧的人或许对他一无所知,但他的声音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平静而有趣的叙述中充满温情,显示出这是一个对坎坷淡然、对生活感激的人,难免让你对他的戏剧也充满期待。
与董卿相对而坐,赖声川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的故事
因为父亲是中华民国前任驻美外交官的缘故,赖声川在美国出生,前12年作为天之骄子一样的存在,成绩优秀,家庭和美。
12岁那年,赖声川被父亲接回台湾,并彻底摘掉了自己的优等生光环,看着9分的数学和20分的国文成绩,只在台湾呆了一个月的赖声川向父亲申请回到美国读书。
然而父亲却问他:“你是要做中国人,还是要做美国人?”
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的赖声川,只能继续和令人头痛的学业抗争,然而他无法预料,两年后猛坠悬崖般的变故远比成绩残酷。
14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重,送医后被诊断为癌症。有一天,母亲突然对他说,父亲不会好了。
父亲的病逝仿佛一场暴雨,使前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单薄的母亲接替了父亲的位子,一家人相依为命。
这种日子苦甜交织,初中、高中、大学,赖声川牢记父亲的意志,生长在台湾这片土地,而他也慢慢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18岁之际,赖声川考上了辅仁大学英语系,手到擒来的专业课释放出大量的时间,换来了一个文艺青年的闲暇时光:唱歌弹琴、画画写诗,当然,还有恋爱。
在他驻唱的餐厅,他未来的太太丁乃竺跟着朋友走了进来,正如宝玉看到黛玉的瞬间,赖声川惊觉这便是自己的天命。
在那个年代,文艺青年之间总会有种惺惺相惜的吸引力。一番死缠烂打之后,赖声川终于牵走了美丽的丁女士。
大学一毕业,两人就结了婚,并计划一同申请去美国伯克利留学,赖声川认为,戏剧是文学艺术的综合体,而台湾的戏剧专业无人问津,于是他选择了戏剧专业,妻子则读了教育。
为此,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两年用以积攒留学费用,但到美国仅一个月,拿着两人血汗钱的朋友突然跑路,日子瞬间变得一穷二白。
太太丁乃竺说:“现在我们要想办法自己赚钱了。”
在旧金山,赖声川父亲的老同学开了一家餐厅,一个电话之后,餐馆的打工生活拉开序幕。
丁乃竺做前台领位员,赖声川做服务生,每天下班两人面对面躺在床上看着彼此,累到不想动弹却没有丝毫抱怨。
在餐厅的这段岁月让赖声川阅人无数,这些经历对于一位戏剧创作者而言远胜过读书万卷,他仿佛获得了一种异能,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
他不再对客人的吆五喝六生气,因为他知道这位客人带了女伴,需要一点威风凛凛的架势让自己显得神气;
他不再对客人说自己在伯克利念戏剧,因为假装是生在唐人街洗衣店的贫困青年,更能获得客人热情的回应和丰厚的小费。
生活的戏剧性在这间餐厅被赖声川渲染起来,正如他日后的戏剧中埋藏着真实的生活。
伯克利的戏剧专业招收的学员个顶个的优秀,只有赖声川显得平平常常,然而他却是为数不多坚持到毕业的几个。
伯克利的戏剧氛围浓厚,赖声川的导师不遗余力地让学生接触各种舞台艺术。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一种即兴创作的模式,导师给出人物设定,由学生在舞台自由发挥。
在这种没有经费,没有框限的模式下,赖声川第一次感受到,舞台上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当人物、情境被确定,融入其中的演员脱口而出的台词居然只能是那么几句。
而什么都没有也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
据赖声川所说,由于没有经费,他突发奇想用两幅草草画成的画布置舞台,一副画破败的立柱,一副画豪华的立柱,如此算做两个场景,虽然舞台简陋观众却笑得前仰后合。
五年时间,从伯克利毕业的赖声川有知识,有生活,有创意,有女儿,戏剧的天地就此向他敞开怀抱。
他的戏剧
1983年,赖声川回到台湾在台北大学任教,空余时间他常和太太寻遍世界搜集灵感。次年,“表演工作坊”创立,成为他输出戏剧的主要窗口。
最先在台湾大热的是《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国立”艺术馆上演后一夜爆火,大街小巷全都在播放演出的卡带,仅凭一部剧便使台湾相声起死回生。
后来,“说相声”系列不断扩大阵容,赖声川的其他作品也一部接着一部出现,其中获得最多奖项的当属《暗恋桃花源》,其演出版权被各国购买,更是火爆两岸,辗转各地巡演。
由林青霞和金士杰出演的电影版,更是获得了第29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以及第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银奖。
不得不说,赖声川和戏剧是有缘份的,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创作戏剧。所以当他从台湾来到大陆,人们抱着怀疑和好奇走进剧场,无一例外被他的戏剧深深感染。
曾经在《如梦之梦》的演出结束后,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这个戏是从哪一个小说改编的?而赖声川笑笑说,这就是原创的啊。
每一部戏剧的创作,每一个故事的灵感都不是突然间出现在他脑海之中,他以一种搜寻的眼光,以一种创意的思维去观察这个世界,每个有趣的见闻都是他素材库中的一份子。
当有一天,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会突然被同时激发,“peng”的一下串联起来,拼凑成整个故事。
就拿《如梦之梦》来讲,这是一部惊人的戏剧。说它惊人,不止在于它八小时的演出时长,还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和零容错率。
八小时无间断的演绎,使在场的三十多位演员没有犯错的余地,三百多套戏服,八个方位、三层楼的环形舞台,足以使这部戏被称为戏剧上的宏伟史诗。
难以想象,如此复杂的《如梦之梦》诞生于赖声川大脑的瞬间,那个“peng”会不会震得他有些脑壳疼。
《如梦之梦》的灵感出现,来源于一幅画、一座古堡、一本书,再加上一些细碎的见闻。
杨·勃鲁盖尔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副,画中人物被几十幅名画围绕。
赖声川对这幅画的“翻译”是:“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梦中,有人说了一个故事。”
这句话,成了《如梦之梦》这个故事的灵魂。
在一次旅途中,赖声川和太太住在法国一座19世纪的庄园,去世的主人是一位法国驻意大利大使。
此情此景,赖声川的脑洞开始运作,如果这位外交官在中国爱上了一个女人并带回这里,如果这个女人还活着,如果我们走到湖边就能看到她身穿旗袍的苍老身影,那会是什么感觉?
这一连串的问题,穿成了故事中的“古堡”。
而给他带来极大震撼的“一本书”,则是在印度菩提伽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读到的《西藏生死书》。
他翻到一个故事:一位实习医生刚刚转正就遇到五位病人的死亡,她询问自己的佛法老师,如何面对濒临死亡的病人?得到的答案是,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就这样,《如梦之梦》的样貌在他的脑海中成型,甚至这个故事连赖声川自己都觉得有些复杂。
以梦与故事的叠套作为整部作品的大框架,以实习医生的故事作为引子,以法国庄园的脑洞作为故事填充,出现了这样一幅长卷:
一位绝症病人向医生讲述此生的奇妙际遇,故事里有一位风华绝代的名妓叫做顾香兰,有一位终生迷恋她的商人,而她却跟随法国伯爵回到法国学习艺术,直到后来经历了欺骗和宽恕,结束一生。
最有名的一版,是由胡歌饰演五号病人、李宇春饰演实习医生、许晴饰演顾香兰、金士杰饰演伯爵的一版。
除金士杰外,赖声川大胆启用没有舞台经验,却有知名度的明星,考虑的不止是整部话剧的宣传效应,而是他们本身的个人经历。
譬如胡歌,经历过车祸劫难的他对生死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和讲述自己一生的五号病人大为相似;
至于许晴,“不老女神”的称呼当之无愧,身上的纯真与风情,眼神里的妩媚与骄傲,活脱脱是一个顾香兰,而演员立得住,整部剧就立得住。
胡歌说,《如梦之梦》让他更加贴近演员这个词,而许晴则深深地感谢赖声川给她的自由,成全了她心中的顾香兰。
这种尊重,也是赖声川对每一个演员的基本态度,跟他合作过的人或者相识的人,总会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大家所熟知的何炅,就和赖声川渊源颇深。
从2006年大陆版《暗恋桃花源》的袁老板一角开始,两人就保持着合作。这一版里还有同为“向往兄弟”的黄磊,自从接下这部戏一演就是13年。
在2016年北京首都剧院上映的大陆十周年版,出品方播放了一个短片,片中列出了一组数字——十年里,剧组走过了42座城市,行程85000公里,何炅、黄磊演出了近500场,也吃了近500顿宵夜。(难怪曾经俊美飘逸的黄小厨会发福)
直到近几年的《水中之书》,由何炅独挑大梁出任主角。合作了这么久,何炅依然认为每次和赖导打交道,自己都能学到许多。
创意是一件很难具象的事情,但在何炅眼里,赖声川就是有这个本领。
认可他的不止何炅一人,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向赖声川讲述了上百个关于台湾眷村的故事,他将这些历史交给赖声川,希望他作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最终凝聚成了《宝岛一村》。
赖声川讲故事的能力堪称无与伦比,无论是复杂的《如梦之梦》、悲喜交加的《暗恋桃花源》,还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宝岛一村》,以及散发着奇幻色彩的《水中之书》,故事总会在慢慢贴近你心灵之后,再给你一记重拳。
而这些故事都能讲得好听,全都基于赖声川秉承的“创意美学”。
他的创意美学
“创意”这个词总显得有些神秘,像是脑海中抓不住的一片云。
对于赖声川而言,他追求的创意与美学密不可分,平常的创意目的是带给人感动和喜悦,当别人在追求“感动”之时,他却希望观众在离开剧场后回想,会觉得:哇,那一下真美!
在他眼里创意和美从来都不是捉摸不定,创意是可以学习的,美学的眼睛是可以培养的,这也是他的“创意美学”诞生的基础。
他创意的美感,首先来源于整部剧的听觉与视觉。
赖声川尤其注重戏剧的音乐,音乐的生命使戏剧具有高峰和低谷,当这些节奏和戏剧相吻合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极强的融合和促进,彼此成就。
所以,所有的音乐他都要一一听过,要确保音乐也是美的,是与戏剧融为一体的,如此观众在听觉上所获得的享受便会使感官的体验升级。
而视觉更是重要的章节,《如梦之梦》的三百套戏服华美无比,连道具都需要派人专门搜寻具有那个年代感觉的,不合格坚决不要。
当静态的美感做足,那只是一种现实的美,动态的美感才能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朦胧美感。放在舞台上来讲,就是灯光的运用。
下雨的特效,离别的特效,所有你意想不到的情感渲染都会有灯光的加持,想一想,当坐在被三层舞台围绕的观众席上,四周是精巧的装饰、投入的演绎、唯美的灯光音乐,情不自禁的沉浸是再合理不过了。
但当我们透过表象,向更深的层次看,我们会发现赖声川所追求的创意美学是由内而外的。
赖声川说过,动机决定你前往的方向,而创意的基础便是动机。
“如果我们的动机越来越是爱,我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勇,会越来越自由。”
这使得赖声川在导演一部戏的过程中,越来越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什么又该交给演员。他的戏剧动人,是因为他从不违背情感所致的情绪走向,使一切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最出名的《暗恋桃花源》,末尾悲情的一幕,是男主女主几十年的错过后再次相遇,他要求女主在这一幕不许哭,但当男主问出那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两人都禁不住流下眼泪。
赖声川当即保留了这种细节,因为他觉得,演员比自己更了解角色,这种自然也必定是更美的。
再如《宝岛一村》,其实就是受台湾滋养过的两位中年人,怀着极其单纯的“动机”,希望为这片土地做一些记录,使它不被遗忘。
因为爱,所以记录。怀着爱的动机去创作戏剧,才是赋予其内在的美感。
戏剧在舞台、服饰、演员、台词、音乐方面的创意和美感,是赖声川戏剧美的皮囊,当拥有了爱的动机后,他的戏剧则拥有了一颗美的心灵。而撑起整部戏剧美感的骨骼,则在于戏剧所涵盖的悲和喜。
像是《暗恋桃花源》,你认为它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单从名字来讲,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出甜蜜的浪漫喜剧,实则,故事讲述了两个剧团的同时演出,一个要排练悲剧《暗恋》,一个要排练喜剧《桃花源》。
从形式上来讲更像是一出闹剧,却因为这种悲喜不明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一悲一喜两个爱情故事交替展现。在悲剧中,相爱了一辈子的两个人因为战乱无法共同厮守,却在生命的尽头再次相见;在喜剧中,逗得观众喜笑颜开的是一个老婆出轨的落魄男人,受了现实打击后想返回桃花源却再无归路。
最有张力的悲喜剧不就是生活么?赖声川把生活编成故事,又把故事揉进生活,你在舞台上看到的如梦似幻,总有某个瞬间说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而结束之时,你总会忍不住想,哇,那一下真美!
余秋雨曾给他写过一段话:
“没有创意的剧场,是一个让人极其疲倦的视听泥沼;没有创意等于是一堆文化垃圾,没有创意的人是由仿效、无聊、失落组成的那个重复的岁月。”
赖声川是一个有趣的导演、编剧,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他的作品足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怀、时代变化和戏剧美感。
当你看着赖声川的戏剧,你会惊觉自己的感情被“玩弄”了,这么轻易地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出来。
或许你会气恼自己为何如此容易就被摆布,但这种力量不正是赖声川的修为,正是他用来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