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已经开始,一个个游子拖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而去。逢节必堵这点难题,在回家那份热情面前完全不是事。于我而言,心里确实有些失落,毕竟想回去的念头一直在。可现实生活就是很难让人如意,这能怪谁呢?谁也没得怪,所有的路都是自己所选,自己在走。能做的只能面对现实,继续往前走。
既然不能回去,就来回味一下,以往在家时的清明节,给自己的思乡之愁聊以慰藉。
老家的清明节主要跟其他地方一样——上坟扫墓。上坟扫墓在我老家叫上坟挂纸。至于原因,据传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心里很难安心。
家乡来的一个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完事之后要留下记号,否则将视为无主之坟移至乱坟堆。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除了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之外,所有坟墓全焕然一新,清清洁洁,坟头上挂了注明谁家祖上坟墓的纸条。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清明挂纸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挂纸仪式前,先得帮祖先坟墓周遭打扫清爽,随后开始祭拜,祭拜时的贡品里不可缺少的是挂纸粿,这是用两个汤圆般大小米粉团粘在一起,米团都摁个坑,形状像个“8”字.至于为什么称此粿为挂纸粿,究起缘由一直未果。只好作罢。
祭拜完毕后,把撕成条状的火纸挂在坟头。阵阵微风吹来,火纸随风摇曳,有点像在天有灵的祖先,夸赞子孙后辈没有忘记他们这些延绵血脉的功臣,通过这一张张火纸传情达意,表示出他们的欣慰和舒心。同时也是先人对后辈的最庄严的传统文化的传授方式。这种传授方式,让后辈们知道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将怎么做。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清明节也是乡亲们进入采茶忙季前的一个节日,当然会趁这个忙里偷闲的节日,犒劳一下自己,享受一下美食。随后开始一年中最忙的季节——茶季。小吃中排第一位的当属艾粿。鲜嫩的野艾过一遍开水,捣碎,拌入糯米粉,摊成饼状,里面包上豆粉馅、豆沙馅、芝麻馅……上蒸锅蒸熟,艾草的淡淡香味迎面扑来,让人口水无论如何也忍不住。咬在嘴里,糯糯的带着青草的味道由口直爽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