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名为“谋攻”,是指用智谋作战,打乱敌军的部署、摧毁敌军的意志,而不是专恃武力强取。孙子在前两篇论述了战前庙堂决策以及经济准备之后,继而在本篇讨论进攻前如何谋划的问题,正如曹操注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开篇提出了“全胜”的战略意图,即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借助各种手段使敌方不战而降,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才是战场厮杀,而攻城更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孙子针对敌我人数的多寡介绍了用兵之法,强调将领而非君主在战略指挥中的重要作用,并罗列了预知胜利的五点因素,这些均不涉及作战的具体细节,而是围绕“谋”来展开,所谓“上兵伐谋”。孙子最后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即战前充分认清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应敌策略,打有把握的仗,这样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全国:与后文的“破国”相对,破国是以武力强行击败并占有敌国,而全国则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施展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使敌方举国归降。军:根据《司马法》的记载: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军举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军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的军就差了一些;使敌军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的旅就差了一些;使敌军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的卒就差一些;使敌军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的伍就差了一些。
下面: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是《孙子兵法》的名言,意思是: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才称得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军的战略谋划,其次是在敌军将要会合时发动进攻,再次是两军对垒,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是万不得已时才使用的办法。
下面: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橹:古代用以侦察与攻城用的高台。
轒辒:古代一种用于攻城的四轮战车,上可载士兵数十人,往来运土填堑。车的顶部与两侧固以木头和生牛皮,以构成屏蔽,保护士兵不为弓箭和檑木滚石所伤。器械:指用于攻守的装备器具,如云梯、飞楼、连弩、撞车、划钩车、浮格衡、高障车、飞石之类。
堙:是在敌人的城墙附近构筑等高的土山,既可观察敌情,又可于其上发射武器,掩护下方的攻城部队。
这句话的意思:制造攻城的大盾、战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能竣工。如果将领控制不住愤怒的情绪,驱使士兵们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还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能不靠战争而使敌军屈服,不靠强攻而夺取敌军的城池,无须旷日持久便能灭亡敌国。必须用全胜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如此不折损兵力,却可获得圆满胜利,这就是谋划攻敌的方法。
然后孙子介绍用兵之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是说:所以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军,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军,一倍于敌的兵力就分散敌军,势均力敌就可以抗击,敌众我寡就侵扰,敌强我弱就回避。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顽固抵抗,就会被强大的敌军所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辅:原指车轮外旁增缚夹毂的两根直木,用以增强轮辐的载重支力。引申为辅佐。将领,就好比国家的辅木,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隙缺,国家必然衰弱。
下面: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国君给军队可能带来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能进攻却使其进攻,不知道军队不可以撤退却使其撤退,这就使军队受到束缚。不通详军队的内务,而干预军队的政事,就会使将士们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的军队就会乘机发难,这就是自乱其军而引来敌军的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虞:预备。御:控制。所以预知胜利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就能取胜;懂得兵多与兵寡的不同用法,就能取胜;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就能取胜;以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懈怠疏忽的敌军,就能取胜;将领有才干而国君不从中干预,就能取胜。这五点,是预知胜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