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是明代文震亨所著共十二卷,内容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器具、书画、香茗等等。“长物”原意指多余之物,但实际书中所指并非多余,不关生存实用也正是艺术的本质,是诗情画意的生活必需品。文震亨生活的晚明时期,明朝政权已经日薄西山,文人志士在朝野上的失意另他们对官场政府感到绝望,也对自身在国家未来的报复上感到怀疑。像文震亨这类有一定社会地位、品味、知识和财产的人逐渐将目光从世俗事务上移开,转到精神上,在逃避世俗的环境下潜心追求高品位、高层次的休闲生活,纯粹的精神享受。都市生活崇尚奢侈铺张,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得到普遍认可,作者为重塑传统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创造新的品味来区分与普通大众间的距离,写了这本《长物志》。表面是对园林艺术的考究,实则对文人式趣味的追求以及对生活和存在意义的探索和挖掘。
开篇《卷一室庐》就开宗明义的提出了对居住之地的“雅”与“隐”的追求,虽“居山水间者为上”,但作者也承认不可能完全追寻古代隐士的脚步“栖岩止谷”。在都市之中生活也要有雅致的生活方式:门庭雅洁,房舍清净,亭台有旷世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至,于院中种植植物,室内陈设金石书画,使居住其中的人“忘老、忘归、忘倦”。 生活关乎实用也关乎美,以实用角度看似 “无用”的“长物”,却增添的生活的趣味。若只是追求建筑豪华,色彩艳丽,房屋就沦为桎梏了。老子也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由建筑围成的空间才是人栖息之处,不拘泥于外在的奢华,对其空间中的物品、摆设等的细致追求才是生活之道。
同时文震亨还提出室庐建筑、几榻器具等都要远离官署和市井气息,忌讳用官府和市井常用的材料、结构和图案,虽然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同一化社会看来,这样不可理解,但在当时也是表明文人与世俗世界分别的决心。书中很多对于俗的忌讳,但作者并没有细说何为俗,对俗的界定,我认为书中的基本观点是:多着为俗,古朴为雅。市井多用的形制是作者所极力避免的,因为多了就俗了,本来市井也是作者认为“俗”的地方,自然要努力摆脱一切可能与之的关联。在现代,已经没有所谓市井生活和田园生活的差别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批量生产使我们使用的东西标准化,人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同质化,已经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何为“雅”何为“俗”,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标准之下。而古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创造了新的品味,与世俗世界分别,在今日看来可能是乌托邦式的,但在当时,每个社会阶层都很明确,等级制度森严,从皇帝到大臣到百姓,所用的所穿的所住的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可能越界,所以文人们自然也应该有与其他阶层不同的生活与品位。只是这一阶层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生活比封闭的皇宫生活更加靠近自然,比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更加追求品质与享受,比目不识丁的人的生活更加需要书画、文化、情调等等。于是和文震亨一样的文人士大夫所关注的就是他们所处的阶层特性下的对生活的探寻。
“崇雅反俗”的设计美学思想贯穿全文。宁要雅致的欣赏不要实用的陋物,“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很好的说明的作者的观点:尚古、尚朴、尚俭。虽推崇古制,但也不是盲目叫好,有作者掺合当时社会审美后的选择,如笔床,古时有镀金的做法,像一个架子,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也体现了作者批判的接受古人留下的传统,尚古更尚美。文中随处可见崇雅尚古的追求甚至以雅牺牲实用,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实用,文震亨所提倡的实用是一种“古制”的实用,他甚至还批判当时社会的几榻只追求外在雕绘纹饰,而古人制作几榻不仅古雅可爱又可坐卧凭靠,这是古制。所以雅有分别,实用也有分别,作者极尽全力去追求文人墨客对生活物品之用应有的态度。
当然书画对于文人生活是必不可少,对书画的鉴赏也是文人身份的标志之一,作者罗列了对书画品级的区分标准以及对鉴赏珍藏的阐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记录了植物、禽鱼、水石等园林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作者不仅对于种植方法和种植位置有详尽描写,对于植物的选择和分类也有相关叙述,连植物也有雅俗之分。出现在作者生活范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关注的重点,由此也看出对生活环境的极致追求。
看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执着,不禁要发问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今日生活变得如此充满复制、忙碌、粗糙。是从远离自然,建立人类的工业帝国开始吗?的确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相隔万里也可以通话;坐上飞机就可以很快到达远方;天黑了还可以亮起灯继续工作娱乐;无论严寒酷暑,室内温度都可以保持恒定;KTV、游乐场、游戏、电影等各种娱乐生活充斥着人们的空闲生活;林立的高楼大厦遮盖了自然的山水……现代的人们坐着电梯就可以快速直达想去的楼层,钢筋水泥的楼梯已经焕不起人们任何兴趣,还有谁会像古人那样连台阶的材质、级数都细心留意、推敲呢?
读《长物志》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园林艺术上的成就,更让我明白了园林生活的本质:在喧嚣中的静,在世俗中的雅、在街市中的隐。正是有了对这样生活的向往,才有了对园林、物品等的细致考究。虽于今日社会看来不可能完全按照书中所说去生活,即使在当时社会,作者也强调“若必按图而索,亦为板俗”,若不明白生活意义的本质,学再多样式也是徒然。但至少作者对细致生活的追求,生活细节的反复考量、推敲,对日常平凡小物的关注值得我们在看似便利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身边物品之意义。
最后略感遗憾的是文中很多地方让我觉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窗忌用六”;窗的漆用金、朱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门的漆用“朱、紫、黑三色,余不可用”;小池“忌方圆八角诸式”;水边栽树的话“若桃柳相间便俗”等等。可能跟时代不同有关,还有我不足的历史方面的知识有关。待以后学识长进,再来追究此类疑问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