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和电影可谓是非常贴近大众生活的一种媒介,它们寓教育与娱乐于一体,在大众之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两者可以说是人们消遣娱乐的最佳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题材被搬上荧幕,受众面也越来越广。人们可以不出门就看到各地的风景,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大众来说无疑是值得提倡的。然而,近几年来,电视剧和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导演拍影视剧不是冲着创作出一部好作品来的,而纯粹是为了收视,为了盈利。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获得观众的支持,这些所谓的导演们任意启用一些“演员”,只要他们身上自带流量,演技什么的根本不重要。甚至肆意添加所谓的“爆点”,而不管所添加的情节是否与整个剧本有所冲突,进行各种“魔改”,只为了讨得粉丝的欢心,从而失去了影视剧本身的意义。而那些观众呢,他们可不管剧情的好坏,他们看影视剧只要是为了看“人”,而非影视剧本身。各种影视剧的怪相还有很多,现在,让我们来好好的讨论一下。
一、唯“流量”论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流量就代表着市场,特别是现在这个以收视率来评价一部影视剧好坏的时代,没有了流量,就相当于失去了先机。毕竟现在人们关注一部影视剧,首先关注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这部作品里面有没有他们的爱豆。只要这部作品里面有自己的爱豆,那么不论他/她在这部作品里当担着怎么样的角色,那些粉丝都会无原则的认为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从而自发的进行宣传,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并不是某些明星的粉丝的路人也会不自觉的关注该作品,从而让作品达到一炮而红的目的。启用流量明星对于影视剧来说无疑具有很多种好处。首先,明星本身的流量效应使得制作团队可以省下来一大笔的宣传费用。他们不用大张旗鼓的各地进行宣传,只要适时的放上那么几个拍戏的小花絮就能引得一大批狂热的粉丝争相转发,甚至闹上“热搜”,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为作品造势。其次,既然已经打响了宣传的第一炮,那么后面的上映自然也就不愁没有收视率和票房了。至于上映之后的口碑问题,那就不是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主创人员们所关心的了,只要这部作品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输了人心又有何妨呢?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几乎很难出现一个全实力演员的阵容,或多或少都会掺杂几个“流量”在其中,即使那些流量们不是主角,也一定会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哪怕这个角色并不适合他,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镜头多就行了。
二、唯“颜值”论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说到这个话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某杨姓女艺人。她的演技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很多网友评论说她只会瞪眼和皱眉头,连一个简单的哭戏都演不好,但是这个被大多数网友怒批没演技的人,却拿着千万片酬,比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演员的片酬生生多了好几倍,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我记得当一个记者问她为什么能拿到那么高昂的片酬时,她的回答是:“我的脸就值这个价。”这个回答一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烈讨论。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什么时候演员的片酬不与演技挂钩,而是完全取决于颜值高低的了。但是在现如今的演艺圈,这种现象却层出不穷。现在我们看影视剧很少会看到那些颜值一般但是演技精湛的人当主角了,能当上主角的人无一不拥有高颜值,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只能去饰演配角。当某些影视剧用了一些颜值稍微欠缺但是演技好的演员当主角时,你往往都能看到这样的弹幕“这是史上最丑男/女主角”或者“男/女主角的颜值让我想弃剧”等等。当然了,欣赏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但是把美作为筛选演员的唯一依据那可就是本末倒置了。我们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剧里面的主角全都是俊男美女,连配角也不例外。但是你有好好的关注过他们的演技吗?他们演出来的东西真的能看吗?他们是在演戏还是在耍猴戏呢?
最近,《演员请就位》火了。这部综艺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之后也成功的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中,以郭敬明的选人标准问题影响最大。我们知道,现场一共只有四位导师,每个导师手上只有两张S卡,但是却总共有40位演员参与竞争,真可谓是狼多肉少。所以这八张S卡的发放应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应该发给那些实力超群,或者是具有巨大的潜力的人。而郭敬明却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将他的一张S卡发给了演技不过关的小何,这一下子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他这一举动一下子引起了导演和演员们的不满,而他对此的解释是“我给S卡是因为我想找他演戏”,他认为小何长在了他的审美上。众所周知,郭敬明挑演员第一眼看中的往往是演员的颜值,而不是这个演员本身的演技。就拿他导演的《小时代》系列来看,里面的演员无一不是长相精致,俊男靓女的组合非常抢眼,可是这几部影片的口碑却不怎么样,甚至某些网友调侃说要不是冲着演员的颜值,是绝对不会看的。可想而知,这部作品是个怎样的作品了。
在某些制作人和粉丝眼里,颜值决定一切!
三、演员定位模糊
近几年的影视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非科班出身的演员越来越多。这些非科班演员大部分都是从歌手转型而来,甚至很多选秀节目出道的团体,自己的团体还没有怎么经营,歌都没有唱过几首,甚至,没有拿得出手的音乐作品,就开始跑过去演戏了。他们仅仅是将舞台当成是他们赚钱的一个踏板,一旦有了名气,自然就想着利用自己的名气去获得更大的利益。自己的演技好不好另说,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导致大部分科班演员拿不到角色,大半年都接不到一部戏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慢慢的转变为常态。甚至逼得某些演员也不得不向歌手这一行业发起冲击,慢慢出现了“歌手不是歌手,演员不是演员的”的可笑局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演员年龄感混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某些年纪可以演别人父母亲的演员却硬是不愿意演,认为这样太掉价。纷纷跑去演什么妙龄少女,给人一种很大的违和感。甚至还有很多实际年龄差不多的人在一起演父女的,让观众很难产生代入感。
中国影视圈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还有天价片酬,剧情狗血,抄袭泛滥‥‥‥等等,要是真的一样叙述起来,怕是讲个一天一夜都讲不完的。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也就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这里面还有很多的隐秘事件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