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与有趣的灵魂相遇,
提起苏轼,你会想到什么?
一定会想到他斐然的文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诗句,千古传颂,无人不知。
他的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
他绘画的怪石与竹子,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代新风。
有一道美食“东坡肉”也是他的发明,还有那些关于他和苏小妹、佛印的风趣故事,无不让人会心一笑。
苏轼可以说是一个灵魂有趣,装着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稀世奇才。
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我眼里无不是好人,上能跟皇帝商讨天下大事,下能跟农妇聊家常俗事。
最可贵的是,他在任何生死磨难面前,骨子里始终散发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豁达的心性,不仅成就了他文坛的大名,也使他从容对抗人生的磨难,宽解了对政敌的深恨,让他活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坛大家。
01
豁达,是成就文采的浩然之气
1037年1月8日,一个寒冷的日子,四川眉山县一个苏姓人家,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苏轼,“轼”是一辆车的扶手,代表着扶危救困,不可或缺的意思。
苏轼的父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母亲是眉山富豪程家的女儿,十八岁嫁给了比她大一岁的苏洵。苏轼的才学,深受母亲的影响。
21岁时,苏轼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一起进京赶考,他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北宋的文坛。
主考官欧阳修,小试官梅尧臣,皆对他大加赞赏,一致认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尤其是欧阳修,连连感叹:“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皇帝宋仁宗读过苏轼和苏辙的文章,回到后宫喜不自禁地说:“朕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一时间,苏轼凭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文采,名震京师。
而后的历史证明,苏轼果然不负众望,凭借着文采斐然的诗词文章,名垂千古。
很喜欢钱穆的一句评价: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如果说文如其人,那么透过诗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胸宽广,潇洒坦荡的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一曲《赤壁怀古》气势滂沱,不知激起过多少英雄豪杰的壮怀激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敢与青天举杯共饮的人,自古除了李白,就只有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飘摇的人生,苏轼一句“谁怕?”不知千百年间,抚慰了多少受伤的灵魂。
没有豁达大度的气概,海纳百川的胸怀,根本无法写出如此熠熠生辉的词章。
02
豁达,是对抗磨难的人生利器
苏轼的诗词文章写得好,但是他在仕途上刚好相反,一出场的惊艳,便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随后几年,一直处在颠沛流离,遭贬谪的路上,而且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拐点,他文采卓著,与他政见不合、嫉妒他的小人,就拿他的诗词做文章。
挑出苏轼诗词中的句子,指摘他反对宋神宗的改革新政,讽刺朝廷的盐法和水利之难成,违抗“朝廷新兴律”等等,给他冠上莫须有的罪名。
最终,神宗震怒,苏轼被下狱审讯,一时间成为轰动朝野的一件大新闻。
尤其是副宰相王珪,授意舒亶等人“痛打落水狗”,要治苏轼于死地。
苏轼在《狱中寄子由》里写道:“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本是文采卓著的国之栋梁,却因一些捕风捉影的指摘而面临着生死未卜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他甚至写下与弟弟苏辙的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悲伤到了极点。
在苏轼生死存亡之际,那些正直的人,都在极力挽救他。
宰相吴充对神宗皇帝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已经退居老家的王安石上书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司马光、苏辙、范镇、黄庭坚等诸多大臣名士,皆尽全力积极营救。
身患重病的曹皇后,也亲自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最终苏轼得救,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个有职无权的闲职。
在黄州的生活,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有朋友仰慕他的才学,给他一块坡地,苏轼脱下长衫,成了耕种的农夫。
自此,改号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年,苏东坡写下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赤壁怀古》。生活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文坛上的卓越成就。
随后几年,苏东坡先后被贬徐州、密州、儋州、惠州,然而他的人生态度,却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他写下: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言语间竟透着一股欣喜。
“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显然是在享受当农民的快乐。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随着一路贬谪,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并不感叹命运的不幸,丝毫不为多舛的命运发出一丝悲歌。
豁达是他人生的底色,穿越千年,仍鼓舞着经历磨难的灵魂。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能无风无雨,事事顺遂,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最好的做法是改变心境,坦然接受,活出豁达和通透。
豁达,真可谓是削平磨难的利器。
03
豁达,是宽容仇人的善良底色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答说:“其恕乎!”
宽恕是一种人生大格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
苏轼与王安石是积怨很深的政敌,王安石主张的新政,遭到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极力反对。
王安石借宰相的权威,毫不手软,请自己的恩人欧阳修出局,让好友司马光下台,至于年轻一代的苏轼,则恨不得将他置于死地。
在一部《野史》中,记录了当时王安石的心态:恨怒苏轼,欲害之,未有以发。
可见,王安石已将苏轼恨之入骨,只是苦于找不到加害他的办法。
这时,王安石的亲家谢景温出手相助,着手调查苏轼。结果,调查出苏轼兄弟两个,借着运送父亲苏洵的灵柩回老家的时机,贩卖私盐。
在宋代,国家的税收三分之二都来自于盐业,贩卖私盐等于挖国家财政的墙角,统治者向来对贩卖私盐的现象极其痛恨。
王安石立刻奏报朝廷,苏轼再次面临牢狱之灾。
然而,经过查实,苏轼兄弟根本没有贩卖私盐,只是私用了公家的船只,一场风波过后,苏轼被赶出京城,降职到杭州做了通判。
14年后,王安石已经退居南京老家,苏轼拜访了这位政敌。
两人见面的情景,被苏轼的学生陈师道记入《后山谈丛》中,王安石说:“好个翰林学士,某久以此奉公。”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宋太祖赵匡胤,当年赵匡胤抓住李后主之后,拉着他的手,说了这句话。这里是在讥讽苏轼是手下败将。
苏轼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给王安石讲了一个故事:
抚州有一户人家,有一面家传的鼓,有位淮南人出高价求购。
但是淮南人敲了一下,那面鼓打不响,就走了。
抚州人见状,便以为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把鼓扔进了水里。
没想到,那面鼓在水里“吞吐有声”,抚州人听见了,感叹说:“你早做声,我不至此。”
就这样,两个积怨多年的政敌,相视一笑泯恩仇。
前面提到的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是苏轼的同事沈括。
苏轼对于这个差点要了他命的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
据王铚记载:“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
两人交往密切,俨然成了一对好友。
苏轼与章惇曾是好友,章惇升为宰相后,对苏轼的打击却是最大的。
苏轼几十年来的贬谪漂泊,就是章惇一手导演的。
苏轼被贬惠州,写下诗文:“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章惇听后,冷笑一声,既然苏轼的字是子瞻,就再贬儋州吧。
儋州坐落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古时是人际荒凉,瘟疫肆虐的地方,苏轼临行前带上儿子苏迈,外加两口棺材,抱着有去无回的心态。
宋徽宗继位后,苏轼被赦免,章惇却被一贬再贬,章惇的儿子怕父亲被苏轼报复,写信求情,让他放过生病的章惇。
此情此景,苏轼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写信安慰,让章惇好好养病。
无论多少人伤害过他,苏轼都没有打击报复过任何人,可以说,他把孔子的“恕”践行到了极致。
凡此种种,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与大度——那是一种善良的底色,超然的胸怀,宠辱不惊的境界。像苏轼这样的人,绝不会把光阴浪费在冤冤相报上。他的人生,永远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
04
林语堂在《东坡传》中写道: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轼的才华与可爱之处,说不完,写不尽。
他用灿烂的诗词文章和广博的人生经历,所传递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值得被后人久久铭记和怀念。
正如下面这段话所言:
“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顾好独一无二的身体,就是最好的珍惜。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性而往,随遇而安,一切随缘,是最豁达而明智的人生态度。”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