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开始上班之前竟然听了两本书,一本是李蕾老师解读的《追风筝的人》,一本是得到听书的《延迟满足》。两本书其实根本不是同一种类的书。一本是小说,一本是科学类书籍,可硬要给它们找出共同点的话,我觉得是对人性的理解。
《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是阿米尔,哈桑既是他的仆人,是他小时候的玩伴儿,还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很单纯,他勇敢、正直且忠诚,正因为有了他的对比,凸显了阿米尔在关键时刻的懦弱。他一再逃避自己的懦弱,以为只要哈桑离开这个家自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好好生活,所以当他栽赃给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的时候,哈桑竟然承认说“是”。所有人都把整个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可是,只有阿米尔自己还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里。直到后来父亲的好友劝说他回一次阿富汗,找回年少时期遗失的自己。真好,虽然阿米尔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他仍然勇敢地找回了自己的侄子——哈桑唯一的儿子。真好,他还有一个犯了错误可以去弥补的机会。
如果犯了错误,你会勇敢地承认吗?如果迷失了自我,你会想办法找回吗?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小说里重复了好多遍。阿米尔和哈桑或许就是一个人的两面,“你”何尝不是“我”,“风筝”可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信念、我们爱的人、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的一切,重要的是勇敢去“追”!
《延迟满足》值得收藏,棉花糖试验是大家都熟悉的心理学试验。冲动是人性的本能,而冷静需要学习。
当你发现自己快要坚持不了的时候,就可以深吸一口气,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我是否真的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我是在做正确的事,还是在做容易的事?我现在的忍耐,今后会带来什么甜头呢?我现在神志清醒吗?用这四个问题,拒绝自我开脱,坚定你的决心。
美国一位演说家吉米·罗恩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律之苦或悔恨之苦这两种情绪中选择其一。”这句话听起来挺消极的,好像不管什么选择都在遭受痛苦,只是方式不同罢了。但区别在于,自律之苦的未来,是达到某个目标的喜悦和成就,而悔恨之苦的未来,只有无尽的悔恨。所以,如果都是痛苦,希望我们能坚定地选择“自律之苦”,因为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然后告诉自己,过去的一切忍耐都是值得的。
说回自己,今天起床很早,时间规划比较合理。听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性,接受现实,但不屈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