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缓缓停靠在了北京南站,此行的目的地。顺着拥挤的人流出站,突然一位大姐不小心踩了我一脚,白色帆布鞋上瞬间满是泥污。随即停下来,拿纸巾擦拭,却怎么都擦拭不掉那片泥垢。那位大姐满怀歉意的看着我,递了一片湿巾过来。我向大姐礼貌的回应一句,没关系!
这是我来北京后说的第一句话。
北京南站的站台覆盖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黄色灰尘,在暗淡的灯光照射下,透露出灰暗的压抑气氛。这跟我想象中光鲜亮丽的国际大都市,相去甚远。一列列明亮、先进的和谐号列车停在昏暗的车站里,给人一种冒然闯入的感觉,它们不属于这里。我也不属于这里!
陌生之地总会带给我精神的穿越,告别自己固有的生活圈,离开熟悉的朋友,离开说来说去好多年的话题......行走在陌生的环境里,仿佛这里的一切都能引起我的注意。出走是自我叛逆的契机,让自己流动起来,悬浮起来,倒置起来。
就像现在,来到北京后路过的一切都让我时常注意着。眼前略过的北京,总会让我不经意的去和想象中的北京比较。这一座从我记事起便心驰神往的城市,它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过无数的画面,庄严、伟岸、先进、国际化......,只是眼前的景象与这些词都没什么关系。
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第一次进城的景象。我出生在皖北的一个村落里,小时候的全部记忆基本就是一望无际的田地。那时候对城市还没有什么概念。
九十年代的十八线小城,跟现在的小镇差不多,几乎没有高楼,到处破旧不堪,五层的楼房在那时的印象里都已算是高楼。我挽着堂姐的手走在夜晚的小城街道上,记忆中的那条街道干净、明亮、繁华。一位戴着黑色墨镜,身着黑色长衣的女子从对面走过,一阵风吹过,她的长裙随风起舞、长衣飘飘,我忍不住多瞅了几眼。
那是我第一次有了对时尚的印象,也第一次脑海里有了都市的概念。
可如今,每次回家依然要经过那条街道。同样的街道,发展了20多年之后,走在这里感受到的却是杂乱、昏暗、破落。身边经过的人群,也都好像灰土的样子。
站在北京的地铁里,回过神来,北京的地铁狭小、拥挤、灰暗,这里依然显得落后,眼前的北京人也显得不真实。我被自己的想法惊住了。时代走过了二十多年,北京也在迅速的发展、扩张,这里的人们大都带着前卫的思想生活着。这些“见过世面的前沿人”,共筑着现代的北京。而现在,我像是在带着偏见看北京。心里有点鄙视自己,此刻的我有点浅薄。
走出地铁,看一看北京。骑着摩拜单车,从国贸一路骑行到了天安门。一个多小时的骑行过程,几乎没有高楼,路灯也显得很灰暗。快到天安门时,附近的路上开始有了巡逻,路口处也有站岗的武警,他们纹丝不动的守卫着北京。盯着武警看了一会,不免对他们心生敬重。
路过的建筑也渐渐的变得更加灰暗,且大都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但是我明显的感觉到这灰暗中透出庄严、伟岸和厚重。一排排、一列列的院落坐落在横平竖直的街道旁。他们展现出鲜有的出奇的井然有序,这一片片的院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烈的中华气息,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这是在其他城市所难有的体会。这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这样一句话:北京是一座城。
第一次对“城”这个字有了具象的了解。我想“城”是我对北京印象的最好诠释,这里的建筑与街道相辅相成;集中与分布;引直与对称;前后左右,高下起落,它们所组织起来的北京的全部的庄严秩序,成为了宏壮而又美丽的北京。
林徽因说:老北京真是举世无匹的杰作。我没见过老北京,但眼前的景象已然使我从心底里涌起了对北京的敬意。
其实,心里一直住着一座城,它有北京,也有我记忆中的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