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主题是:自我通过内在感知,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做到全然放松并专注的状态,进而激发潜能,产生高峰体验,最终走向自我实现。
在这篇文章里,武志红老师提到两个“我”的概念,分别叫“自我1”和“自我2”。
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竞技场上有效合理地运用自我2,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打网球的时候,我“忘记”意识层面的判断,全神贯注地盯着网球,身体下意识地根据网球的运动轨迹挥拍。这个时候,时间仿佛变慢了一样,我视野中的网球也要比平时大一些。随着身体的感觉走,我自然而然地知道应该如何掌控局面。这时我很容易进入“高峰体验”的状态,往往超常发挥。
与此相反,如果我过度依赖“自我1”,也就是使用头脑和意识判断某件事请,我会刻意地避免某些东西以达到不犯错的目的。这个时候我人为地切断了“能量的流动”,紧张和焦虑感伴随而来。严重焦虑感会导致自我潜能发挥失常。比如平时测验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考场焦虑作祟,高考成绩反而比平时成绩普通的考生差。
读完这篇文章,有两个概念引起了我的好奇。一个是“能量的流动”,另一个是“高峰体验”。有关资料的解释很有意思。
流动的能量
“流动的能量”一词指的是心理能量,简称心能量。早在心理学诞生之前,人们就认为人体内存在本能的、不断流动的生命力量。流动的生命力量越多,人就越精神。英文单词“flow”就描述了体内生命力流动的状态。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力量表现的方式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来研究。在弗洛伊德之后,荣格提出应把它看作成一种基本生命力的体现——即“里比多”,也可以直接说成是“心理能量”。
心理精神能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消耗。因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是消耗一个人的心理精神能量的最主要因素,容易让人产生“心累”的感觉。因此,心理精神能量的储量相当重要。储量越大,应对能力越强,越不容易导致“精神疲惫”。
心理精神能量的过度消耗和透支,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到透支的速度越快,呈现的心理障碍越严重。当心理能量完全没有阻碍时,我们会有“高峰体验”的感觉。
高峰体验
很多相当有成就的人士常常提到一种体验,他们"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和超然,"由此获得的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样的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尤其深刻。这种感觉超越了时空与自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在写作的时候有过类似的体验。这段时间,我按照《成为作家》这本书的推荐写作方式,每天早上起床便把昨天看到的新闻,遇到的事情,自我思考全部写在笔记本上,想到什么写什么。这个时候,我逐渐进入状态,写作时很少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这本书提倡这样的写作方式,大概也是认识到利用潜意识写作会焕发出巨大能量的缘故。
如何实践
读武志红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提到“系统1”与“系统2”的概念。无独有偶,这本书中所指的概念分别与本文中“自我2”和“自我1”这两个概念对应。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需要花费什么脑力。而系统2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耗费脑力的活动中。系统2的运行与行为、选择等主观体验相关联。这本书中提到,合理有效地运用系统1和系统2非常重要。有时候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并不需要“坚持”等字眼,人们一旦进入状态,会不由自主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集中在现在该做的事情上。
依照这本书中的观点,再结合两个“自我”的概念,做好一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困难。假如我们面临选择,需要做一些规划,比如安排下周的读书计划,选择去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这时我们需要动用“自我1”,也就是意识的力量,利用理性思维,从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以选择专业为例,你不仅可以上网了解这个专业的招生信息、就业前景及专业课程,还可以咨询这个专业的学长,问问他们对于该专业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需要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事情,比如打篮球,比如看一本书,或者学唱歌,我们应该运用“自我2”的能量,也就是达到全然放松地专注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时候需要结合两个自我,与别人交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去见一个女孩子,见了面之后需要根据对方的表情和神态判断她的情绪状态,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与对方“共振”,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这个过程需要“自我1”的帮忙。在交流的过程中,你需要放松自己因为焦虑和紧张而紧绷的额头和肩膀,专心听女孩的话,用幽默有趣的态度感染对方。这个时候就是“自我2”在起作用。
当然,我的以上观点还需要经过进一步实践和摸索的检验。这两个“自我”如何快速有效地切换,如何有效运用理智的力量为人生出谋划策,如何做到“放松地全神贯注”状态,个中细节,我不太清楚。待我读完加尔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那本书后,再跟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谢谢大家,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