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
其实最近对很多领域突然很感兴趣,但都非常碎片。比如关于风口,关于各行各业的IT化,比如零售行业的变革和物流的关系,其实感觉很多事情是有联系的,但又找不到那些联系的节点。没有办法系统化。
怎么将一些思维片段系统化?有哪些必要的步骤和tips?还望赐教。
#今日读书
今天看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得到一条有价值的信息:2005-2006年中国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即将非流通股获得上市流通权,自此中国股市中“一股独大”的现象减少,降低了庄家操纵股市的力量,提高了中小股东的权益,也提高了中国股市市场化程度。这也是中国股市2006年以后开始进入牛市的原因之一。算是了解中国股市的一个小小开端。
无论以后从事哪个领域,那种类型的记者,我觉得,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现状和脉络是十分必要的。已经买了吴晓波的《大败局》,虽然都已经是过去的,甚至不能算很新的案例研究了,但一方面了解历史能更清楚的了解一些事背后的深层次因素,让文章更有纵深感。另一方面,对比,毕竟历史总是重演。
#今日思考:be a tech savvy
那天和大黄一起讨论华尔街见闻这个媒体,我说它越来越从一家媒体趋向于互联网公司。不光是华尔街见闻,这方面媒体行业里走得更前的应该是雪球和36氪,这两家目前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基金买卖平台。36氪更厉害的是,利用自己在创投圈的知名度和资源,承担了一部分FA(财务顾问)的职能,建立数据库,甚至涉足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这种媒体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互相助力,但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
雪球更早的砍掉自己的原创,全面发力技术和社群,媒体的属性非常弱了。更不用说后起之秀,专注港股的格隆汇,已经有了针对高净值用户的投资理财服务,据其创始人陈守红说,未来的规划是搭建基金买卖平台,做专注港股的互联网券商。所以,单单就财经媒体来说,技术的比重越来越高。但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一些试图切入金融口的平台,想借助媒体属性打造影响力,另辟蹊径,分的市场一杯羹。
而其他行业,我所知道的,金融行业更是越来越看中技术。fintech概念去年开始越来越火。交易领域,智能投顾领域,最近几乎每周都能看到这方面的新闻。风口的风似乎是扬起来了,猪还不知道飘的怎么样。而且这个风口不是之前020之类的商业模式上的风口,进入门槛更高。可惜自己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资源和太大能力的小菜鸟,好想从中插一脚,踏一踏时代的浪花。
也正是因为这样,决定做一个tech savvy,对于IT至少要懂得其中的逻辑。
#今日观影
今天在小悦悦家里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部李安2016年上映的电影。前半个小时几乎要弃了,但是班上蘑菇一句台词让我一个激灵,“我们得找一些比我们自身要大的东西”(find sth bigger than yourself)。我们所信仰或者奉献的,不一定是上帝,或者国家,而是比我们的自我更大的东西。
自我的成长和关注很重要,但不要囿于自我也很重要。
电影里,一个石油企业家过来和士兵们套近乎,说会努力开发石油新技术,也是为了他们在战场的奉献。班长来了一段在我看来是全篇最精彩的回应。狠狠的讽刺了美国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式的虚伪。“战争是我们的事,你们做你们的事,但别说是为了我们。”
李安似乎很喜欢在电影里穿插自己的哲学观。但不像很多西方电影导演,设计复杂的情节、宣扬式的,而是悄默默的埋在电影的一些角落中。就和生活一样,总有一些闪亮亮的东西藏在你可能不经意的地方。很有东方特色的,细水长流,以及意味深长。
#今日习惯养成
单词和听力都有做,但都没有完成今天的任务,惭愧。明天争取上去做完。看数量还是少了。运动倒是比之前有进步。明天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