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0年前,我的哥哥10岁。
他正在写一篇鸟类报告。第二天要交。
虽然之前有3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
当时,哥哥趴在餐桌前,周围散乱堆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没来得及看的鸟类书籍。
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哥哥不知该如何下手,急得快要哭出来了。
作家父亲在他身边坐下来,把手臂搭在哥哥的肩膀上说: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小家伙,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写。
这是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在《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一书中记录的真实故事。
这本书后来成为畅销书,从1994年出版以来,蝉联Amazon网络书店分类排行榜第1名长达14年之久。
安·拉莫特的本意,是告诫读者写作时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其实,再拓展一下,也适用于拖延症。
拖延症发作时,尽管你意识到,必须做点什么了,可就是什么也不想做。临近Deadline时,手头压着很多工作,巨大的压力让你崩溃,这时候,千万不要破罐破摔。
既然事已至此,不如真实面对,先开始做起来,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
02
阿文一直记得大四写论文的惨痛经历。
大四时,基本没什么课了,主要任务就是毕业论文。
写论文自然是苦差事,阿文光确定选题就花了半个月时间。
那时《魔兽世界》刚兴起,阿文想着反正时间还早,就愉快地和三个舍友每天打游戏。
他们玩得昏天暗地,连吃饭都是叫外卖。
偶尔闪过「论文怎么办」的念头时,都会被「论文好麻烦,不知道怎么下手,先玩游戏再说」的念头代替。
转眼离交论文不到一周时间,阿文和另外两个舍友心里彻底慌了,游戏也玩不下去。
可这时,阿星已经写完了论文。其他三人很奇怪,阿星也每天打游戏,他哪儿来的时间。
阿星说,一开始我就提醒过你们,要拆解任务。光想着写论文,这个任务太复杂,很容易拖延。
所以,我做了分解。先在知网上搜索类似课题的论文,读完不少于10篇后,完善和补充自己的观点,列出自己论文的大纲,准备相应的案例和素材,然后开始写。
每一条细分任务,我不但会分拆到最小的操作步骤,而且写得很具体:数量,目的,关键词等等一样不落。
这样,我每天只要抽出一小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他时间就可以用来打游戏了。
后悔也晚了,阿文和其他两人只好连续熬通宵,最后论文勉强过关。
不过,阿文倒是记住了阿星的这种方法。
参加工作后,遇到任何任务,都会立即细化分解成可以立即执行的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成就感就多了一点,得到了正向激励,就会专注在行动上。
阿文彻底告别了拖延。
03
这个方法不光可以治疗拖延,在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身上,它还能培养新的习惯。
在《微习惯》一书中,他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
他许过一个每日健身的新年愿望,结果第一天就失败了。坚持30分钟的训练,对他而言太过于困难。
后来,他灵光一闪,要求自己先做一个俯卧撑。做完后,发现没那么难,又多做了一个,接着又做了几个,没想到一口气坚持了十几分钟。
接下来的整整一年,他都要求自己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有时候快要睡着了才想起来,就马上在床上做一个,然后再睡觉。
两年后,他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好身材。
他把这个方法复制到写作和读书上,同样效果良好:阅读量增加了10倍,写作量是过去的4倍。
由此可见,不管是应对拖延,还是养成习惯,与其锤炼意志力,强行坚持,不如先改变策略。
把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任务,降低难度,拆分到不可再分,然后先完成一个,就像一口接着一口吃饭,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写,用行动带动意志,继而完成所有任务。
其实,每一个伟大的成就,追根溯源,你会发现,一切都取决于最开始的一小步。
图片作者:Kaz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