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对是非泾渭分明的教授,通常造成人们对事务判断的绝对化。这种绝对化不仅影响着我对历史的看法,而且还继续影响着对当代的认知。二战时期犹太人大清洗的运动中,德国、德国人被贴上了残暴的标签。似乎当时德国的党卫军的成员,纳粹分子都是一些冷血的毫无人性的家伙。这种认知在我最近阅读的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时轰然倒塌,道德批判被制度反思所取代。没有人冷血无情到毫无人性的地步,个体是拥有良知的。良知可以引导我们对抗错误,可以避免伤害。那么在犹太种族大清洗中,良知又在哪里呢?良知为什么没能阻止犹太种族清洗。接受审判的艾希曼并不是一个凶神恶煞、丧心病狂、心如蛇蝎、十恶不赦的魔鬼,而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而且艾希曼应对指控中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论辩,不断地瓦解人们的认知。一场代表正义的审判被添上了戏剧的元素。正如阿伦特所说,审判中的戏剧元素,瓦解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残暴行径。阿伦特确人为艾希曼可能有罪,但在庭审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发现艾希曼的直接罪证。这反而使审判更具有戏剧性。一场审判象征着一出戏剧,因为他始于并且终于受害者。举行一场庭审秀,比一场普通的审判亟须精心构思。施害人做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审判的核心只能是犯罪—从这个角度看,他很像是戏剧中的男主角——如果他受刑,那么必须基于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基于他导致他人受害。间接行为不能成为判罪的依据,直接罪证又不充足。一些证据甚至为艾希曼保护犹太人做了辩护。读到最后,我真的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判决艾希曼了。历史真的非常复杂,其中纠缠这人性、制度、善良、利益、良知与恶毒。历史的复杂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认知的颠覆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刚刚过去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亿万国人再次沉浸在悲痛中,79年前惨遭杀戮的30万同胞,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