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让你的孩子“习得性无助”!

0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通过小狗的研究实验提出的。

“习得性无助”是指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情,由于反复失败而感到痛苦绝望和无助。那么当自己再次做这件事情时,因为有之前失败的经验,所以会提前感到到失败是的痛苦和无助感,下意识的认为自己该次也一定失败。

一来二去,我们的大脑被失败的恐惧主导,也就没有余力思考如何成功,那么等待着自己的只有再次失败了。


02为什么不能“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孩子反复失败,那么这孩子很大概率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习惯性的放弃,因为之前不好的经验会使他下意识的认为这次也会失败。

久而久之 ,这孩子会越来越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把所有错误都归结于自身,从而破罐子破摔。


03如何解决

很简单,让孩子反复成功就行了。

反复成功的孩子会更加积极乐观,她们认为自己是有希望的,所以做任何事都会充满动力,这些孩子往往拥有更强的意志力。

如果孩子有“习得性无助”的倾向了,大人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削弱孩子的“失败感受”,强化“成功感受”。

举个例子:你家小孩在你的监视下默写古诗,写了一半卡住了 ,如果这时你直接对她大吼大叫“这么简单的古诗也背不上!”,更有甚者会骂孩子笨,那么即使孩子想起来下一句了,也会因为你的吼叫断片。因为这会让孩子紧张,没有余力思考了。结果就是越默越错,尤其是在你的监视下会错的更多。

所以  ,你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要有耐心 ,实在忘了孩子可以再背几遍,要让孩子感受到希望,从而强化孩子的“成功感受,千万不要“拉”不住火气。

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所以当我们遇到过到头疼的事情时不能光顾着自己发泄舒服了而忽视孩子的感受。

所以,当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存在为什么还要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呢?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充当摆渡人的角色,更是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潜能 ,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希望。

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

(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