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上一节课要有目标意识,各环节要围绕目标,不断推进目标、并逐步达成。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以目标为导向,采用各种合适有趣的方式去推进活动高质高效开展并完成。在教学的时候,我是一直很有目标意识的。
我知道,做一件事,就是要完成它。那么怎样去完成,达到怎样的程度算是完成,“完成”的概念有时是模糊的,因为有时候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一味去做。于是,做的过程有些枯燥,有时还会做一些无用功,拐个弯再回头,在一个其实并不太久的时间里把事情做完了,却感觉到漫长无味。在做一些事时,我忘记了目标放心里这回事。
对于我这样一个时而高效时而又不那么高效的人来说,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把一些好的经验融会贯通,应用到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每一件事中,忽视了普遍性原理。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低效能都源自我的不走心。
走心的时候,我会特别积极,能花两三个小时把一件从未做过的事,通过百度经验,梳理要点及过程,然后高质量地完成。关键就在于,我心里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想要做出什么效果,尽管还是个生手,但是会罗列出完成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逐一解决。每完成一项,就在完成事项步骤图后面打一个“✔”,看到“✔”不断增多,尽管是单兵作战,我依然干劲满满。
我把目标放在前,把实现目标前面的每一步都以箭头→列举,所以事情如何去做变得非常清晰。
不走心的时候……我为什么有时不走心?因为那些事似乎没那么紧急。
一旦有紧急重要的事,我的身体会自动产生防御机制,经过大脑以及笔下对目标的细化分解,很快就能明了怎样更快更好地去做。为什么碰到紧急的事就会如此呢?因为事件涉及的主要是别人,很多时候是领导或者单位,承担任务的我怕完成不及时或不够好,对他人会有负罪感。这种担心有负罪感的心理让我更重视非自己的事,于是,形成一种定势:把别人的事放在前。
碰到那些不那么急的事,有时即便有一定重要性,我似乎也不能立刻提起劲来全身心对待。这些事当中很多时候涉及对象主要是自己,可是因为不用对别人去负责,而做得不管好与不好,都能轻易原谅自己的不够用心,总有借口,比如“这次时间太赶,下次我肯定好好做。”“不要紧,下次嘛,还有机会的。”……因为对自己不会有负罪感,(即便有,自己也会忽略不计),所以对自己总是没那么好,没那么重视。另一种定势:因为是自己的事,怎么样都没太大关系。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很糟糕的情形:一个做自己事总是不够高效的我,因为不能很好地善待自己。一切就变成一种一直循环的坏习惯。
当有一天意识觉醒的时候,开始对自己走心了,尽管需要花很大气力去改变:
把做更好的自己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制定好三年规划,具体到今年为实现更好的我需要做哪些事,每月又做哪些事对自己好的事。
对自己好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把对于自己重要的事置顶。置顶之后用目标作为导向,不断用行动去推进。
做事时“专精”很重要。不要同时几件事开头,所谓齐头并进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足够专注力和精进力去推进目标,一次完成一件事。这时候,高效也就不是一件难事。
对自己好的另一项指标,则是不轻易应承别人,尤其是在自己力不能逮的时候,首先专注自己,“达则兼济天下”,否则也只是一句空话。
当有善待自己的意识,并且不断增强的时候,我们对待自己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愿意付诸行动并且积极地去践行。
一个高效能人士,是一个善待自己,积极应对一切的人。
事物之间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任何事也都是有一个既定目标的,当我们带着目标意识去做事,目标会越来越近。用目标作导向,很多时候,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用目标作导向,积极行动,走心地做一切我们所要解决的事,我们也能拥有高效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