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老高先生
你是否曾经也年少懵懂,觉得拥有很多朋友陪伴在身边,那是一件超级值得炫耀的事?抑或觉得不擅长交际,人缘不太好,而倍感自卑孤单,抑郁寡欢?
读书的时候,时常被告诫一定要学会合群,不然你会觉得很孤独,生活很乏味的。
只有一个人跟你说这个事时,你会觉得不值得一提。但是,当周围的人轮番给你传递这个信息时:你不能孤僻,你需要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更大的群体。你开始紧张了,强迫自己用心去体察生活,发现确实单调无聊了一些,于是,慢慢地尝试改变自己。
因为,大众比较喜欢活泼开朗的人,谁能瞬间暖场,甚至引爆全场动起来,他就注定成功获得相当高的关注,并一时成为口口相传的佳话。
而喜欢独处的你会不停地告诉自己要变得更加开朗活泼一些,以融入更大的群体生活中,感受群体的欢乐与悲伤,寻找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推动群体向心力的发展。
不过,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拾得,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劳而获的,天底下更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过不断地合群,不断地独处,在合群与独处中不停地徘徊和挣扎,你学会了享受合群时的热闹与狂欢,也学会了感受独处时的安谧与能量。
其实,合群与独处只是人生的两个不同状态,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我们开始学会自我剖析。
不合群就注定孤独吗?难道合群了就注定不孤独吗?
我们都知道:一群人的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狂欢,则是一群人的孤独。
工作上,你是否也曾经感叹要是跟他关系更深入一些,这事就好办了?
是的,我曾经也这么认为,因为工作上处处碰壁,谁都可以对你指手画脚,让你感觉好像要跪着求人办事。
这时,社交能手告诉我,人太老实了没用,不懂得圆滑处理人际关系,没有眼力架,所以才会处处碰壁。
于是,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所谓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并让我一一践行。
我也学着去实行,虽然心里很抗拒,但心里告诉自己或许真的有用呢?或许有助于我打破这种僵局呢?
当我真的去尝试时,情况确实有些改观,但是却觉得精疲力竭。你要融入的那个群体,要求你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就是所谓的“入场费”。
后来,你会发现有更多的群体需要你加入,也有越来越多的角色需要你去扮演,有些群体会排斥你,因为你的选择注定了不能脚踏两条船。于是,你左右不是人,你想兼顾各种群体,但是却分身乏术,陷入了一种恐慌中。
这种恐惧感几乎吞噬了你,让你身陷囹圄,动摇不得。
最后,几经挣扎碰壁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真理啊,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迎合群体需求啊!
当看到人群狂欢时,你已不再投以欣羡的目光。因为你更关注人群褪去时,那个真实的自己是否刺痛了内心最柔软的那块地方。
于是,你开始顿悟了。
生活上和工作上,你不再强迫自己戴上假面具去迎合任何人,更不会阿谀奉承和委曲求全,只以真性情示人。
当他们习惯对你再三恶语相向和臭脸相迎时,你开始觉得不再那么敏感和脆弱了。相反,你会打心里感谢这些不可理喻的人,是他们指出了你的性格劣势,也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抗压能力,更是他们提升了你的格局。
你不再患得患失了,学会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开展工作,不再解释。因为再合理的解释只是领导眼中最低级的借口。他们要的只是漂亮的结果,绝不关心你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果出错了,你得赶紧弥补,不然肯定破口大骂!
业余生活中,你得睁大眼睛,学会察言观色,适时请领导吃吃饭喝喝酒聊聊人,这也是群体生活之一。
试想这样的群体生活,你愿意去合群吗?
当认知提高了之后,你也知道逢场作戏的重要性。但却不忘时刻提醒自己,交际圈里的嘘寒问暖始终是带上交际应酬的味道,没有必要为了他人一句信手拈来的知心话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需要做的是始终在内心开启一盏心灯,时刻擦拭,勿使惹尘埃,用心灯去观照周遭的人事物,最后一切的假大空终难逃法眼。
我挺喜欢现在的自己,不去取悦讨好他人,他人看我不顺眼,我就积极配合他,消失在他视野范围内。他们不喜欢听到我的声音,我就赶紧闭嘴保持沉默寡言。
在自由的时空里,我有权选择放浪形骸于美好的事物上,醉心于美妙的旋律,讶异于神奇的自然,叹服于智者的博学,这都让我流连忘返,忘乎所以。
这算合群吗?这算独处吗?
我知道,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选择默默地承受生活赐予的一切,只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上。
因为身心愉悦,即使表现得多么幼稚可笑,也无所谓,总有人喜欢真性情,也有人嗤之以鼻。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才是真实的自己,无需躲躲藏藏。
其实,真正的合群,让你懂得如何更优雅地独处。
有时候,不合群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