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要吃包子,中午就把面发上了。自己种的豆角择净切小块,又切了些瘦肉,和好馅,蒸包子,这活手到擒来。
看着满是蜂窝状的发面,让人心生欢喜,不禁又想起第一次发面的情景。
那时我也就十二三岁半吧,不知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发面方法,就请求妈妈,让我自己发一次面。那时发面要用面肥做引子,相当于现在的酵母,可我清楚的记得书上说不用面肥。
按书上说的,我和了半盆面,一点面肥都没放,和好就放在炕头上发着了。妈妈说面一定起不来,一点面肥都不放怎么行,还说我和的面太软了。那时的我可相信书上说的了,对妈妈的话我却不信。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和好的面,经历了两个小时依然没有动静。隔段时间我就揭开看看,这半盆面倒是沉得住气,无论我怎么看,它都没有反应。上午发的面,傍晚都没有起,一点都没有起。人家都说面要醒发,我的面总是睡,一点醒的迹象都没有。
妈妈说,晚上烙饼,再不吃了,面就废了。我还是不死心,可是不死心也不行,面不争气吗。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做过发面的食物。一直到结婚后才再次尝试做发面的馒头、包子,也越做越好。
越做越好的同时也证明了妈妈说的话是对的,发面必须有面肥。看来,经验永远比纸上谈兵来的实用。现在,我把面食做的松软可口,得益于不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