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
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更重要的就是文明礼让的国民素质的缺失。
一、
早上我刚刚送完儿子上学,准备过马路到对面去菜市场。早上车流很大,好不容易等到红灯,车辆停下来了,我和一众行人刚要过马路,可右转的车子来了,还一辆接着一辆,好不容易等到这些车开完了,过路时间只剩下五秒了,行人们只好连跑带颠的过了马路。多亏是我们年轻,腿脚利索,才能争分夺秒的过了马路,而我旁边站的一位大娘就没能过来,只好等下一次行人绿灯了,就听她老人家嘴里嘟囔着“司机没有一个好东西。”
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得小跑步才得过去。人行绿灯亮起时,行人开始走斑马线,右拐车高速驶来,我们躲不躲?好不容易右拐车,首尾衔接从面前走完,刚抬腿,左拐车又呼啸而来,谁敢硬上?
这世间,有人开车,有人骑车,有人走路。开车的看不起骑车的和走路的,认为是他们堵了路,影响了通行的效率和速度。骑车的和走路的却认为是开车的用非常手段侵占了更多的公共资源。
我急着往这边走,你急着往那边行。你不想避让我,我也不想避让你。先下手为强,"狭路相逢勇者胜"。为了提高胜算,很多人都在试图千方百计团结"一撮人",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好办事,法不责众。
二、
在车辆与行人之间,行人算是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有的司机会说,这是交通法规的制定,我没有违反交通法规就没有错。是的,我们确实找不出法律上的错误,但是,我们都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是高级的,文明的,进化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法律,是道德标准的底线”。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所以才会有法律本身的制定。
文明交通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它必须有赖于执法者的严格执法,更必须有赖于交通参与者的自律。
三、
当前,我们的机动化发展过快,但是交通文明并没有增强。道路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一方面的问题。对于行人来说,该多些自觉自律,遵守红绿灯的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而对司机来说,驾车行驶在路上,当然处于是一种强势地位,毫无疑问地该对行人多一些避让。
杭州这个文化浓厚的城市,就率先在此方面做出了表率。杭州交通法规规定了,斑马线前必须让行人,否则被摄像头拍到了就扣分罚款。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形成了习惯。
斑马线前有一辆车停了,其他车也都停了。不停的,会被鄙视。如今,在杭州城里,一般是只要有一个车道的车停下来让行了,旁边车道的车基本都会同样停车礼让。
笔者也曾经去旅游时候就感受过,大公交突然在旁边停了下来,摆手让我先走的时候,心里暖暖的,有一种想鞠个躬再走的冲动。之后每次聚会、聊天、推荐旅游地点之类事的时候,我都会提起这一点,浓浓的赞一个!
从硬性规定到形成习惯再到形成道德观,就是这么个过程。
车让人之后,其实不光是养成让人的习惯,是感受到在这个互相尊敬互相理解的氛围;对很多行人来说,汽车也不再是危险和威胁。双方都不把对方视作自己在路上的障碍了。司机尊重行人,减速让行;行人尊重司机,快速通过。
随着整体社会文明行车的习惯养成,司机们一点一点地从被动化为主动,行人们怎么可能还不会被感染呢,大家都让行了,那我也让吧。中国式过马路是不是就会自动减少直到消无呢?
�